
我的孩子,不需要迎合世界的標準:改變父母的視線高度,建立正向親子關係,啟動青春期孩子無限潛能
作者:尹珠善
譯者:王品涵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20/09/30
類別:親子教養> 生活教養
原文書名:엄마의 눈높이 연습
ISBN/條碼:9789862489161
定價:350
更多書籍介紹
韓國YES24網路書店讀者評價逼近10顆星,暢銷熱賣!
《媽媽的悔過書》暢銷書作者李柳南熱切推薦!
你會對著紅蘋果說「你為什麼不是綠色的」嗎?
那麼,為什麼要強求孩子長成你想要的樣子?
每一個孩子,都擁有獨特而無限的潛能,
只要改變父母的視線高度,你就能讓孩子擺脫囚禁的框架,展翅高飛!
「不責備、不比較、跟隨著孩子的視線移動。等到適當的時機,自然會冒出嫩芽,結成果實。」──尹珠善
慌張的媽媽總把目光放在隔壁小孩身上,聰明的媽媽則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家孩子身上。要激發孩子的潛力,就從改變父母的眼光開始!
許多父母拿青春期的孩子束手無策,只會在內心感歎:我的孩子變了!曾經聽話乖巧的孩子,不知從幾時開始砰的關上房門;別說對話了,連眼神都不願意交會,甚至忤逆父母的話。究竟,該如何陪伴青少年成長?身兼老師與輔導師身分、向來善於讀懂孩子心理的尹珠善,見過父母以靜靜等待的正面態度取代嘮叨的效果後,親身感受到指導父母與孩子們的快樂。她告訴天下父母,你無心的一句話會造成孩子心理的傷害;要讓心愛的孩子不再受傷,父母所應該做的就是──視線練習!
◎改變視角,媽媽不再抓狂&挫敗,孩子更有信心挑戰無限可能!
你有想過為什麼會對孩子發脾氣嗎?其實,十之八九都是因為見到孩子不如期待的模樣。然而,是誰決定了期待的標準?對周圍目光的意識、社會訂定的高標準,往往只是苦了父母與孩子。現在,讓孩子擺脫框架,唯有支持與鼓勵孩子走自己的路,才能讓他們展翅高飛。孩子獨有的特質是優點或缺點,終究取決於媽媽以什麼樣的視線高度看待!
★肯定自己與孩子「原有的樣貌」,學習認識自己、自然表達情緒,屏除不必要的憂慮
★在孩子現在的模樣裡,再加點「只是還沒……」,就能讓孩子擁有無限可能性
★將孩子的「核心信念」由負轉正,提供挑戰全新事物的機會
◎從心理學出發,同理青春期的孤單、疲累與渴望,培養身心健康,擁有獨特優勢的孩子!
我們可以把牛牽到河邊,卻無法強迫牛喝水;可以把孩子帶去補習班,卻無法強迫他念書。想讓子女在未來的AI世代中適性發展,父母必須讀懂孩子的情緒與困境,以同理心為青春期孩子導航!
★撕去青少年身上的標籤&聆聽憂慮,理解他眼中的世界
★說出孩子想聽的五種話,以同理&溝通打開親子雙方緊閉的心扉,家庭關係更緊密
★運用交心對話與引導,改善倦怠症,提高內在動機與自主學習力
尹珠善擁有與孩子們直接交談的豐富經驗,在書中收錄許多與青少年暖心對話的實例和方法,並附「自尊感指數診斷表」、「孩子的後段認知提升」、「對孩子提出好問題」、「專為媽媽設計的視線高度練習TIP」……等實用練習。期望透過這本書,讓父母認知孩子「還在成長中」;如果能將自己的視線調整至孩子的高度,所有人都能變得幸福。
本書特色
1.作者深諳心理學,且身為第一線教育人員、韓國教練協會的認證指導員,書中案例多元且豐富,能幫助父母成長。
2.以媽媽的溫柔語氣道出教育專業建議,建議慌張的父母暫時放下焦躁的心,並透過自身經歷提示正確的方向。
(按姓氏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當你不想他人來干涉自己的人生,卻為何要為難孩子,得依照你所設定的框架、鋪設的道路、套用的公式來長大成人?請捨棄那自認理所當然的莫名標準,別再左右孩子的成長歷程,還給孩子一個自由成長,塑造未來的空間。」──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作者簡介/尹珠善
在外,是遇過無數孩子的高中老師;在家,是兩個兒子的媽媽。尹珠善比任何人都更理解經歷煎熬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因此在學校也會聽見學生說:「老師好像和別人不太一樣。」
婚後,隨著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面臨了新的難關──無法明白彼此的心,演變成難以避免的日日爭執。經過不斷失敗、嘗試,終於領悟到「年幼子女身為獨立個體,也該得到相應尊重」,以及相較於責備孩子的缺點,更該調整自己的視線高度,培養學會尋找孩子優點的育兒原則。
目前以韓國教練協會的認證指導員(KPC)投身各種活動;另外,也教授關於美德培育與職涯學習、青年領導能力、自我開發等領域的課程。
譯者簡介/王品涵
專職翻譯,相信文字有改變世界的力量;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韓國語文學系,現居台北。
◎前言:在開始練習視線高度以前
現在有不少父母都已經領悟到以高壓姿態教訓、督促,對子女教育再也起不了幫助的事實。有鑑於此,我們需要的是配合孩子的視線高度,以及願意仔細端詳孩子內心的姿態。若想這麼做,首先要做的是「心理輔導」的訓練。我認為的「心理輔導」,是「恢復內在力量的訓練」。明白恢復內在力量的方法後,同樣也能適用於對話方式。想要恢復內在力量,必須先理解關於心理的特徵與運作原理。
既然如此,「心」究竟是什麼?心,是「思想、情緒、需求」。換句話說,了解自己的心,正是了解自己的思想、情緒、需求。
現代人的日常生活實在太過忙碌了。舉例來說,吃飯的同時會拿起手機看新聞或收電子郵件,根本沒有感覺食物究竟美不美味,甚至連自己正在吃些什麼也渾然不知;一出門,為了不想錯過地鐵,便開始匆忙狂奔,完全感覺不到雙腳踏著土地的觸感、街頭巷弄的景色、當下自己的思想與情緒……然而,我們確實應該多費心於放鬆忙碌的自己,並慢慢地品嚐每個當下。
與孩子對話也一樣。如果只顧著雙眼看得見的表情與行動、耳朵聽見的話語,根本無法看見孩子的心。與人相處,也是與心相處。若想與看不見也聽不見的孩子的「心」相處,應該學會靜靜審視,而不是慌忙急躁。因此,我們需要的是「觀心」的訓練。
十五世紀時,輔導(coach)一詞指的是馬車。雖然還有另一種交通工具「火車」,馬車與火車卻有著極大的差異。火車有辦法一次把許多人從起點站載往終點站,且不能中途下車,只能在指定的地方上、下車。然而,馬車則是一次只能載一名乘客到他希望前往的地方。乘客既可以選擇想要的路線,也可以隨時下車。簡單來說,就是「客製化」的交通工具。
一九一七年,曾任哈佛大學網球隊隊長的提摩西・高威(Timothy Gallwey)發現人只有在找到自己專屬的方法時,才能更輕鬆、有趣地學習網球。不依賴教練的輔導,唯有擁有個人領悟的姿勢後,學習效果才更顯著。後來,他將這套輔導概念引進體育界,現在則活躍於商業與教育等多樣領域。
輔導的基本前提在於相信對方。換句話說,也就是使用對方的視線高度。輔導的哲學是──「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性,而解答就在本人身上」。因此,原本看著孩子的父母,必須改變自己的觀點才行。孩子是擁有無限潛力的存在,而解答就在孩子身上。父母不是指揮、管教的人,而是應該成為協助孩子發現與發揮自我潛力的輔導者。
為此,父母得先提升自我的內在能量。內在能量低落、混亂的父母,沒有辦法輔導孩子。當自己的內在正處於地獄時,穩定自我的心才是當務之急。
如同做肌肉訓練能增加肌肉一樣,經過訓練的內在也會產生力量。平時就先嘗試訓練自己觀察內在,找出自己有什麼想法、感覺什麼情緒、渴望得到什麼,然後提筆寫下。如果試過觀察自己的內在,便會發現思考與情緒重複出現一樣的模式。這樣的思考與情緒模式,對自己究竟是有益,抑或是有礙成長呢?萬一有礙於成長,大可不要再重複一直以來的模式,只要找出有益的方法,並訓練自己朝該方向前進即可。
當置身壓力過大的情況,或體力大幅下降而感覺憤怒時,暫時離開那個空間,閉上雙眼,然後緩緩地深呼吸一分鐘。一分鐘後,感激的情緒會與「原來我還活著」的想法一起浮現。一邊想著當下情況值得感激的部分,一邊告訴自己:
「感激我還活著。」
「感激我還能用雙腳走路。」
「感激我還有能工作的職場。」
「感激我的雙眼還看得見。」
試著說說這些話,內心就會在某個瞬間變得沉靜。
為了自己,多接觸些平常喜歡的東西,以及能讓心情變好的事,同時也讓自己多聽些想聽的話與稱讚。看著鏡子告訴自己,是個不錯的方式。找出日常值得感激的事,以充滿愛的心關懷自己,是很重要的。唯有提升父母的內在能量,才能讓孩子的內在能量也跟著提升。
將自己當作與孩子一起成長的輔導者,畢竟父母與孩子同樣都是時刻在成長的存在。好,從現在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那看不見的內心世界。優先專注於孩子的思想、情緒、需求。與孩子對話時,嘗試配合他們的視線高度。猶如小孩初次學步般,慢慢地、一步步地練習。
希望各位不要用頭腦,而是用心閱讀本書介紹的內容後,找出適用父母與孩子的部分。如此一來,便能發現自己與孩子一天天成長的模樣。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