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我的孩子會這樣?:掌握成長訊號×教養三核心,精神健康教授解答兒童心理、情緒、行為、社會性難題
作者:崔治鉉
譯者:王品涵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22/07/05
類別:親子教養> 生活教養
原文書名:우리 아이 왜 그럴까
ISBN/條碼:9786267089989
定價:320
更多書籍介紹
◎致經常對孩子發脾氣的你
育兒前輩們總說:「無論你預想中的教養孩子是什麼模樣,結果絕對都會超乎想像。」
世上沒有一出生就知道如何當父母的人,而且對大部分的父母而言,與孩子的初次見面,都滿載陌生與無可避免的手足無措。為了那些身為父母必須完成、承受的一切而感到沉重壓力,也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最重要的是,置身在一再強調「孩子能否好好長大,百分之百取決於父母的能力」,以及「孩子被視為父母努力的結晶」一事的社會氛圍中,感受到的責任感與負擔也越發龐大。儘管在人類的歷史上,早已經歷數萬年的時間將「團體」視作「育兒的主體」,卻在近來的數十年間,將這個角色完全寄託在父母身上,父母理所當然會覺得育兒是件難事。
實際育兒後,無條件愛孩子的決心與務必要成為好父母的醒悟,經常出現動搖。過去模模糊糊描繪過的育兒理想圖,開始與自己漸行漸遠,而父母們也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重複經歷一天又一天喜怒哀樂的高潮迭起。因為孩子露出燦爛微笑說的一句「我愛你」而成為世上最幸福的人;卻也在孩子大哭耍賴、任性行動時大發雷霆,甚至怨恨孩子。諸如此類的憤怒與怨恨,不停衍生成自己無法成為好父母的自責。這一切,即是教養孩子時最該警惕的惡性循環。
「我能成為好父母嗎?」
「我們家的孩子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在這些煩惱中,父母往往會將自己感受到的無力、挫敗、恐懼,表達成對孩子的「憤怒」情緒。其實,每個人都會發脾氣,只是程度與頻率有所不同罷了。父母也可以對孩子生氣,問題在於向孩子表達的是「未經過濾的憤怒」。生氣和發脾氣是截然不同的事,既然如此,有沒有即使生氣也不會發脾氣的方法?不對,應該是有沒有可以從根本減少生氣的方法?
多數父母在誤會孩子或心有餘而力不足時,被瞬間襲捲而來的無助、恐懼、焦急吞噬後,便不由自主地發脾氣,事後又感到後悔。如果能理解孩子的處境,如果心理能從容些,是否就能減少對孩子發脾氣的情況呢?
舉個例子好了,有對父母帶著24個月大的孩子,參加文化中心的嬰幼兒課程。父母認為這項課程有助於孩子的認知與情緒發展,想必對孩子會是個很好的經驗。再加上,這又是育兒前輩的推薦,家長自然是興致勃勃。面對這場名額先搶先贏的人氣演講,好不容易贏過無數競爭者等各種不利條件後,終於順利報名成功。
然而,實際到了課程現場後,孩子僅是遠遠地窺看教室內的情況,完全不打算入內。即便父母對眼前始料未及的情況感到慌張,卻依然先耐心安撫著孩子,嘗試理解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只是,內心也同時為了孩子似乎不懂自己的苦心而鬱悶,一想到過去投入的努力與時間、金錢都白費了,最終大發雷霆。
一旦父母認為這一切是「孩子不知道在鬧什麼」、「都是為了吸引注意」時,自然就會對此感到厭煩;另一方面也會因為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些什麼?」、「孩子以後長大還是這副德性怎麼辦?」而產生不安感。在融合了厭煩與不安的狀態下,父母往往會不自主地對孩子發脾氣,最後使孩子滿腹委屈。明明是為了幫助孩子才抽空參加課程,結果父母卻只能心情沉重地帶著又哭又累的孩子回家。
如果父母能以稍微不同的視角看孩子,結果又會是如何呢?就算無法完全理解孩子,至少也不要誤會孩子的行為,自然能減少父母發脾氣的頻率。如果能用「是不是遇上什麼困難才會這樣」取代「不知道在鬧什麼」的想法,會減少孩子感受父母那些源於誤會的負面情緒。此外,若能理解「孩子此刻的模樣會繼續在成長過程中自然顯現」的話,也會對孩子更加寬容些。
不對孩子發脾氣的最有效方法是:確實理解孩子。如同一般的人際關係般,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也唯有在互相理解的情況下,才能健康、持續地發展。尤其是父母「理解孩子」一事,正是教養過程不發脾氣的起點。
◎教養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光學頻譜
「24個月大的孩子嚴重怕生,究竟該怎麼辦?」
這是許多父母提出的問題之一。為了找到「只要這麼做就好了!」之類的明確答案,不停上網搜尋,或是向相熟的育兒前輩詢問。雖然聽完「我家孩子這麼做完後,狀況就改善了」的說法後,便立刻跟著做,自己孩子怕生的情況卻沒有太大改變,因此感到相當失望。
請重新思考一次前文提及不願進入文化中心的孩子,這種情況的答案是什麼?是「無論如何都硬要把孩子帶進去上課」嗎?或者是「安撫孩子,等到孩子做好準備為止」呢?不少父母都很好奇,兩者間究竟哪一個才是正確答案。其實,「A或B兩個選擇究竟哪一個才是正確答案?」的提問,是身為兒童精神科醫師的我最常聽見的五大問題之一。
有別於父母的期待,其實,關於多數教養問題的答案都「不只一個」。這麼說來,難道就沒有正確答案嗎?不是的,正確來說,答案就存在「光學頻譜」的某處──在非A即B的兩個極端方法之間,其實存在著無數的選項。舉例來說,帶孩子進去上課,以及安撫孩子、等到他願意上課,即存在著「等待多久後再進去上課」的選項;而在這個選項裡,又可根據如何定義「多久」,繼續進行細分。
假如只有兩個選項,隨選擇而來的副作用便會很大。把孩子強迫拖進去上課的話,即是不尊重孩子的情緒與意志;束手無策地無止境等待的話,即無法給予孩子改變的機會。猶如就算是描繪黑白圖畫也需要藉由多樣的明亮度表現,才能完成生動的圖畫般,教養不是二選一,而是必須考量多樣的選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