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自己活得更輕鬆的50個心理習慣:寫給想太多的你,打破思維慣性,不再對每件事繃緊神經
作者:藤本梨惠子
譯者:王薇婷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25/07/03
類別:心理勵志> 個人成長> 人生規劃/自我改變
原文書名:いつもよりラクに生きられる50の習慣
ISBN/條碼:9786267641620
定價:360
更多書籍介紹
第1章:整理心情
01 取悅自己
02 壓抑情感會出問題
03 察覺好時機
04 潛意識的信念會形塑人生
05 從偏見中覺醒
06 斷開糾纏的鎖鏈
07 改變穿著就能改變生活方式
08 孤獨使人成長
09 嫉妒是人生的羅盤
10 消除社群媒體疲勞的處方箋
第2章:關於溝通
11 成為對方的鏡子
12 物以類聚
13 答案就在每個人心中
14 內心需要的養分
15 原諒他人就能幸福
16 不要指責他人的錯誤
17 禍從口出
18 由小見大
19 真正的愛
第3章:實踐目標與夢想
20 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21 想像成功的結果
22 小裂縫是突破的關鍵
23 引導出最佳表現的問題
24 不要輕易關上心門
25 成功的關鍵在於沒來由的信心
第4章:面對工作
26 捨棄完美主義
27 不要害怕變化
28 突破難關的訣竅
29 誰才是真正的對手
30 以成功為名的考驗
31 成為賦予希望的人
32 踏上英雄的冒險旅程
33 「為人」比「處事」更重要
第5章:關於愛情
34 愛上對方的缺點
35 愛是不能討價還價的
36 傷痛讓人成長
37 正直能讓愛情修成正果
38 內在的光芒更加動人
39 做自己就會遇到命中注定的人
第6章:健康與疾病
40 以食物來調整心情
41 粗茶淡飯有益身心
42 遭遇挫折是件好事
43 面對無法避免的災厄時
44 接觸生命的軌跡
第7章:金錢觀
45 標籤會決定行動
46 過多會讓人無法負荷
47 害怕失去的恐懼會蒙蔽內心
48 成為金錢的主人
49 聚沙成塔
50 貧窮時學習有錢人的生活方式
結語
取悅自己
「人類犯下的滔天大罪,就是讓自己不開心。」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詩人、劇作家
應該沒人想跟愛發脾氣的人交朋友吧?有個心理學實驗的結果顯示,受歡迎的條件之一,就是情緒起伏不大、心情總是很好。
那麼,為什麼整個社會總是充斥著「不開心」的氛圍呢?這是因為人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透過展現自己的「不開心」來控制周遭的一切。
據說某位日本搞笑藝人,年輕時總是喝酒喝到天亮,導致「漫才」演出經常遲到。遲到就算了,他為了避免被前輩指責,於是怒氣沖沖,以不開心的情緒來到現場──在一般公司裡,也會有人在上班時藉著顯露「不開心」的情緒,讓其他人不敢上前攀談或交代工作。其實,這樣的情緒是會傳染的。若溝通時總是劍拔弩張,那就無法落實「凡事報告.有事聯絡.遇事請教」的工作精神,還會讓辦公室的氣氛逐漸惡化。
小時候只要鬧脾氣,爸媽就會想辦法逗小孩開心。於是人們學到,只要展現出不開心的情緒,大家就會來關心我、聽取我的意見。長大成人後,也會不自覺地以這樣的情緒來控制旁人。不過,這種方式對於增進人際關係毫無幫助。
情侶之間也是一樣,有時會看到「只要女朋友一發脾氣,男朋友就會想辦法哄她」的情況。可是,如果總是想試探另一半的底線,總有一天對方也會受不了。
人們會在毫無自覺的情況下,選擇可以發脾氣的對象或地點。因此,有些人只會在和家人相處時耍脾氣,對其他人則不會。
所謂「能力與內心狀態成正比」,心理學是這麼說的。一個人再優秀,只要內心焦躁不安,就無法做出最完美的表現。
日本關西地區多年前曾發生傷亡慘重的電車意外,肇事原因是駕駛員為了追回誤點的時間,經過轉彎處沒有減慢速度。
這是因為駕駛員能力太差嗎?當然不是。要進日本鐵路公司工作,可是要經過重重考驗;想更進一步成為駕駛員,還得通過難度較高的考試。
可是,再優秀的人,只要內心狀態不佳,就無法發揮實力。據說當年只要電車誤點,公司就會給予嚴厲指導,給駕駛員帶來極大的壓力。
隨時讓自己維持在「最佳狀態」=「好心情」,是改善人際關係,或讓自己的表現更完美的重要關鍵。
我在「教練式領導學」的課程中,總是建議大家平常就要準備能讓自己心情保持愉快的物品。喜歡的飲料、書、影片,或是精油都可以。像我只要遇到討厭的事情,就會看一些讓人會心一笑的動物影片來轉換心情。
我們在鍵盤上打字時,最有效率的手指擺放位置,稱為「定位點」。如果每個人臉上都有一個能讓心情馬上變好的定位點,那應該就是笑容了吧?笑容能增強免疫力、調節自律神經及舒緩壓力的相關研究,在歐美與日本都獲得了許多專家學者的證實。
就算是假笑,也會讓大腦誤以為自己「正在笑」,進而分泌多巴胺、腦內啡等荷爾蒙來緩解緊張情緒。不妨就將笑容設成臉上的定位點,讓心情變得更加愉悅吧!
◎你臉上的定位點是笑容嗎?
接觸生命的軌跡
「悟道並非身處何處都能平靜死去,而是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平靜地活著。」
——正岡子規,俳句詩人
寫出「我吃著柿子,聽著法隆寺的鐘聲」等代表作的俳句詩人正岡子規,在甲午戰爭時以記者身分從軍,卻在返國途中罹患了當時的不治之症「結核病」。
爾後結核菌擴散到脊椎,引發結核性脊椎炎,雖然動過幾次手術,但症狀並未好轉,最終讓正岡子規只能長年臥病在床。雖然每天都與病魔搏鬥,痛到無法轉身,正岡子規仍堅持創作,寫出一首首俳句、短歌和隨筆,年僅三十四歲便與世長辭。
正岡子規的代表作之一:「我多次問過家人,雪積得有多深。」小時候的我不懂箇中含意,還以為是他看到雪景後滿心歡喜寫下的。其實,這是因為他臥病在床無法起身去看庭院的積雪,只能詢問家人積雪的厚度。
我身上的癌細胞也曾多次復發,不斷反覆進出醫院。
春天住院時,我很喜歡躺在病床上看外面的櫻花。住在同一間病房靠門口的病友,只要看到靠窗的病床空出來,就會要求移到窗邊。因為在無法外出的情況下,沒有比透過窗戶感受外界四季變化更開心的事了。
我在生病後,也曾看著子規的作品忍不住淚流。
那是他過世前寫下的「絕筆三句」之一:「咳痰一斗,縱有絲瓜水,亦於事無補。」
一斗約莫是十八公升,作品描繪他臨終前咳出了大量的痰,但據說能止咳的絲瓜水只能從莖部取得極少量,已經來不及拿來治病了。當中隱含了自己「命不久矣」的意思。
一想到在那個醫療和藥物尚未發達的時代,子規承受的痛苦折磨與心情,就讓我忍不住流下眼淚。
因病而倒下時,會感覺自己身上籠罩了一層死亡的陰影。
在診間聽到醫生宣布癌症復發時,我就已經有了要告別人世的覺悟。雙手不停顫抖的我,慌張到連要拿到繳費櫃檯的單據都掉到地上。人都會死,什麼時候離開人世也無所謂。不過,我害怕的是身體若被病魔折磨到最後一刻,樣貌會有多醜陋?疾病和治療的副作用會有多痛?隨著病情的惡化,我的工作、生活該怎麼辦?在無法照顧自己又失去意識的情況下死去,是不是會給人添麻煩?比起死亡,更讓我感到不安的是必須與疾病共處這件事。
正岡子規說的這句:「悟道並非身處何處都能平靜死去,而是無論身處何處都能平靜地活著。」對此,我深有所感。
生病時在病床上忍受劇痛,以及湧上心頭的不安和悲傷,這種情況下要活得安穩、達到悟道的境界,難度相當高。正是因為知道他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出無數佳作,這種生活態度才會讓我在病床上讀著他的作品而落淚了。
讀完他的作品後,我也盼望自己能一步步靠近「無論處在何處都能活得平靜」的境界。不要過著把不安、悲傷吞下肚的生活,而是無論面臨何種狀況,都能好好珍惜平凡的日常。
若想達成「專注在自己現在能做的事情上,當某天死神來敲門時,能平靜地迎接老友的到來,笑著與大家告別」的願望該怎麼做才好呢?我總是這樣問自己。
要怎麼做,才能專注於當下自己能做的事,並在死亡敲門之際,能像迎接老友般平靜地接受,微笑地向大家告別呢?我總是不斷地如此自問。
◎想要活得安穩,哪些是你能做的事?
過多會讓人無法負荷
「擁有得越多就越容易被困住,擁有得越少就越自由。」
──德蕾莎修女聖人
先來說一則寓言故事。有個男人請教正在周遊列國的僧侶:「如果想心無旁騖地冥想修行,我該怎麼做才好?」僧侶回答:「身無一物,入山修行。」
結果男人穿著一條兜襠布就上山了。
不久之後,這條兜襠布就被老鼠咬得破破爛爛。為了驅鼠,男人養了一隻貓。
為了餵貓奶水,男人決定養牛,並且下山去工作。
牛必須有人照料,於是男人娶了妻子。
為了養家,男人就去租田耕種。
孩子呱呱落地後,男人在田裡從早忙到晚,根本沒時間冥想了。
幾年後,僧侶來找男人,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你沒上山修行嗎?」男人回說:「我穿著兜襠布上山,但失敗了。」
擁有得越多,就越無法修行;想維持一切,就得付出越多努力。
現代人隨著車貸、房貸陸續增加,為了維持這些就得拚命賺錢。只是這麼一來,生活就會失去自由。
在這個家裡堆滿各式雜物的時代,說到家電產品,很多人的家中可能不只吸塵器、電視,就連烤麵包機、空氣清淨機也紛紛占據了房子的一角。便利的廚房用品、文具等更是多到滿出來,衣服也塞滿衣櫃。衣服一多就需要送洗或使用熨斗燙平,光是處理這些就會花上許多時間與心力。
我們獲得了物質上的享受,卻失去了時間。這之中也包括了跟重要的人相處、做自己真正想做之事的時間。
不過,人只要得手就不會輕易放棄,因為我們總是擔憂:「如果放手了,以後再也得不到怎麼辦?」
哈佛大學心理學者亨利.默瑞(Henry Murray)將人類的需求,統整出「十一種由器官形成的需求」(一般稱為生理需求),以及「二十八種由心理產生的需求」(一般稱為社會需求)。許多心理學家據此延伸出不同分類的需求。
① 十一種由器官形成的需求(生理需求):想吃東西的食慾、想呼氣的呼吸需求、想避開有毒刺激的避毒需求等。
② 二十八種由心理產生的需求(社會需求):想獲得金錢或某個東西的需求、想獲得他人肯定的認同需求、失敗時不想被嘲笑的迴避屈辱需求等。
當需求無法獲得滿足時,就會變成煩惱;有了煩惱就會感到痛苦。或許有人會想著,除去這些欲求不就好了嗎?不過,這就好像雪人少了雪就會消失一樣,人若沒有煩惱,也什麼都不剩了。
佛教有句話說「煩惱即菩提」,悟道(菩提)與破壞這一切的迷惘(煩惱)都是人類的本能。有煩惱才會有追求悟道的心。
想要小孩,但生了之後就得為小孩操煩。想要創業所以離開公司,但隨之而來的是為公司的經營操煩。擁有得越多,煩惱也就越多。
因此,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需求,思考哪些人事物是你幸福人生的必需品。據說德蕾莎修女一生只擁有兩件紗麗服和一個小包包。她擁有得不多,但終生都為信念而活。
你現在所擁有的,真的都是必要的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