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傷練習: 自我照顧×情緒共存×人際關係的溫柔支持,在孤單中找回愛與希望
作者:帕蜜拉‧D‧布萊爾, 布蕾迪‧麥凱布‧漢森
譯者:王莉雯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25/04/29
類別:心理勵志> 個人成長> 心靈成長
原文書名:The Long Grief Journey
ISBN/條碼:9786267641361
定價:450
更多書籍介紹
前言/寫給深陷漫長悲傷的你
Chapter 1:我們的故事
Chapter 2:長期哀慟對身心的影響
Chapter 3:找回你的方向──尋找目的與意義
Chapter 4:大家都消失到哪去了?──當情感支持消失時
Chapter 5:對自己感到沮喪,對他人憤怒又失望
Chapter 6:隱藏渴望,與將其公開的價值
Chapter 7:我們的摯愛並不等同他們的物品
Chapter 8:無法如願的哀慟
Chapter 9:孤獨
Chapter 10:每一次的失去,都會造成生理與心理上的改變
Chapter 11:何時會再發生令人悲傷的事?──為將來的失去做好準備
Chapter 12:情況會變得容易點嗎?──面對節日、人生重大時刻與紀念日
Chapter 13:有一些關係會改變──另一種失去
Chapter 14:「我現在是一個不同的人了」──認識失去摯愛後的自己
Chapter 15:如何在幫助孩子面對長期哀慟的同時,關愛自己
Chapter 16:如果這曾是一段令人感到痛苦的關係
Chapter 17:罪惡感與懊悔──挑戰與回報
Chapter 18:災難發生的時候
Chapter 19:陪伴他人走過他們的漫長之旅
Chapter 20:邁向新的一天
Chapter 21:失去不同對象的應對之道
結語/看見繼續前進的勇氣
謝辭
附錄
Chapter 2 長期哀慟對身心的影響
「你的離去穿透了我
猶如細線穿過針。
我所做的一切都繡著它的色彩。」
──W・S・默溫(W. S. Merwin),〈分離〉(Separation,暫譯)
失去摯愛後,你已經度過了前期的痛苦、最初的哀慟和頭兩年必要的生活調整。如同你所經歷過的,第一年通常是一趟情緒之旅:應付失去最初的衝擊、在震驚後重新站穩自己的腳步,以及摯愛離開後的所有第一次,包含生日、紀念日和節日。第一年是情緒的雲霄飛車,這一年會發生很多事,經歷悲傷的痛苦是日常的現實,簡單或普通的小事都像是艱鉅的任務。
現在,也許你想知道自己正處於這趟漫長悲傷之旅的何處。一般來說,第二年是重新整頓和審視生活的一年,在這一年裡,失去摯愛的現實特別令人難受,同時,我們也意識到自己永遠地改變了。我們無法再假裝生活一如往常,或否認摯愛已離開的事實。遺憾的是,我們可能會受到來自其他人(或你自己)的壓力,要求我們恢復成昔日的模樣。如果我們因為喪偶而一直處於傷心難過的情緒中,有些人可能會問:「你什麼時候才要搬出那棟房子?現在這樣對你來說不會太痛苦了嗎?」,還有「你什麼時候才要開始約會?」也許我們已經把他們的衣服捐出去了、把東西分送給親朋好友、重新油漆、改變房間的用途或是搬家;但是,我們仍然覺得自己應該進行更全面的調整以繼續生活,也或許我們已為向前邁進擬定了一些計畫,但就是感覺不太對勁。
於是,我們展開了這段不知何時才會抵達終點的旅程,我們的行囊沉重無比,承載著這樣的重量無疑是一項挑戰。如果我們復原的程度不符合社會的期望,就會讓重整和同化悲傷變得更困難。也許你擔憂自己仍以某些方式受到悲傷控制,或依舊心痛不已,不確定該如何前進,覺得自己好像每天早上都必須穿上盔甲,才能面對這個世界⋯⋯你心裡明白,你所愛的人也曾告訴過你,摯愛離開這麼久之後,某些持續出現的行為(或是沒有恢復的行為)是不正常的──羞愧感和想隱藏的渴望會悄然顯現,而這可能會加劇我們的痛苦。
◆同化悲傷是什麼?
「關於開始完整同化悲傷的過程,我希望你知道的第一件事是,你無法『加快』這個過程。為了同化悲傷、與悲傷融為一體,我們必須要(一)消化、(二)代謝並(三)讓悲傷散布到我們的生活中。」──人生教練提姆・范德坎普(Tim VanDerKamp)
悲傷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人們面對悲傷的反應,乃至我們「應該」如何從悲傷中復原的認知,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地球上的每一種文化都有其面對哀悼、喪慟、悲傷和復原的儀式與期望。但若是過程中出現問題,我們要如何得知?這是一個不容易處理的問題,與更大層面的文化議題──試圖以同一種模式捕捉人類的情感──有關。不過,我們可以採取一些步驟,幫助自己活出開放、充實和自由的人生,同時保有所愛之人的回憶與他們對我們的影響。
同化的意思,是在摯愛離世後,我們能在一定程度上繼續生活,同時為自己的愛與失落保留空間。我們可以參與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在想起摯愛時不讓這些想法影響我們的心情;跟其他人談起逝者,不再那麼痛苦地度過重要的日子或紀念日;能工作、照顧自己、關心他人,並且積極投入生活,對家庭與生活方式做出必要的改變。你的生活已經展開,並根據失落的經驗進行了調整,同時繼續生活,和身邊的人分享才能。你不會壓抑自己的感受,也不會忘記與所愛之人共度的時光,並且敞開心扉,迎接生命體驗的所有力量。
在悲傷與失落主題享負盛名的作家與演說家大衛・凱斯勒(David Kessler)認為哀慟有第六個階段:賦予意義。凱斯勒寫道:
「人們經常認為嚴重的失落是無法治癒的,我相信這並非事實。當我們想起離世的人,是懷著更多的愛而非痛苦時;當我們找到以榮耀他們的方式,在自己的生活中創造意義時,就受到了治癒。這需要決心與渴望,但找到意義並不特別,而是日常。一直都是如此,舉世皆然。」
找到意義並活出充實的人生,是這趟漫長之旅想讓我們抵達的目的地。找出阻礙自己的事物,就能幫助我們找到自己需要踏上的路。
◆長期哀慟的影響與表現
「如果不讓悲傷自然展現,就會演變成對生活的不滿,讓我們無法好好生活、擁抱人生。」──心理治療師吉妮薇芙・金(Genevieve King)
每個人對長期哀慟的感受與表達都不同,這種經歷可能是流動或僵固的、頻繁或偶爾的、安靜或紛亂的。隨著時間流逝,長期哀慟的影響看起來可能會像情緒的波動,或隱藏在疲勞與慢性壓力中。也許你有注意到(或別人曾告訴過你),你在一年之中的某些時候會變得更容易生氣。也許這些時刻與你已故的摯愛有關,而你的煩躁實際上是一種跡象,意味著你需要某些事物或支持來幫助自己度過這個困境。
一般來說,長期哀慟的影響分成四種:情緒、行為、人際關係與身體。了解讓自己停滯不前的原因,能讓我們更妥善地運用這本書,確認我們可採取哪些具體步驟來緩解哀慟帶來的影響。以下這份清單,能幫助我們快速辨別自己可能在情緒上遭遇了哪些阻礙:
◇情緒的影響
長期哀慟所造成的情緒影響,對失去摯愛後試圖繼續生活的我們來說,是必須面臨的挑戰。這種不間斷的情緒痛苦,經常促使我們去找治療師或醫師諮商。
・對所愛之人持續不斷的渴求
・不間斷的強烈悲傷與情感痛苦
・令人難以承受的愧疚感
・反覆回顧或重現摯愛去世時的細節
・心思都被逝者佔據
・難以接受所愛之人的死亡
・更容易生氣或被激怒
・渴望和去世的摯愛相聚而萌生尋死的念頭
・喪失自我認同感
・難以感受到任何正向情緒
◇行為的影響
家人、朋友和同事擔憂我們的身心狀況時,時常會提起許多下列情緒的行為表現。他們可能會形容我們表面上「活著」,但並未真正地投入當下。
・難以放棄或拒絕處理所愛之人的遺物
・飲酒過量或濫用藥物
・做出可能會危害自己生命的魯莽行為
・難以從事感興趣或帶來快樂的活動
・嚴守死板的慣例,毫無彈性
・容易受到干擾,缺乏專注力
・容易發脾氣或出現頻繁且強烈的沮喪感
◇人際關係的影響
在人際關係上,你可能會因為有機會展開新戀情而感到愧疚,或是持續害怕、逃避那些令你想起摯愛的節日或紀念日。
・避開與已故摯愛有關的人
・逃避或厭惡與其他人社交
・難以信任其他人
・長期感到孤單與孤獨
・對其他看起來很開心的人感到不是滋味
・妒忌別人
・內心的怨懟阻礙自己與他人產生連結
◇身體的影響
身體感到疼痛時,大腦和內心的感受也不會好到哪裡去,身體狀況會影響行動與活動,這會讓我們更想避開曾經喜愛的活動與人際關係。以下是長期哀慟對身體造成的一些常見的影響:
・睡眠困擾──不管是失眠或強烈的睡意
・體重明顯增加或減少
・心臟相關疾病
・發炎
・身體疼痛
・血壓問題
・頭痛
・酒精和藥物濫用的副作用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與長期持續的哀慟
「有天早上,我起得很早,有種直覺要我打給她,我想那可能就是她在向我求救。我打了又打,但都沒有人接聽,所以我就去了她家。當我打開她公寓的大門時,可以看到她的臥室──看起來就像她正準備起床,卻又倒了下去。以那樣的方式在床上發現她,讓我經歷了重大的創傷。我知道她無法戰勝癌症,但無論原因為何,她的死亡都來得非常突然。我必須接受大量的治療,才能控制住自己的恐慌。」──亞曼達
親人突然、意外的死亡,是哀慟併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最常見的原因。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會遭受到超出一般人類經驗範疇之外的事。儘管死亡是生命裡正常且自然的一部分,但有許多案例打破了事情「應該」發展的方向。而且,我們在很多情況下都面臨著令人完全措手不及的狀況,內心也沒有地圖能指引我們該如何從A點:最初的衝擊,抵達Z點:代謝衝擊。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特徵,包括重現創傷事件、迴避與事件相關的事物,和改變自己與其他人經歷的感受。光是這句話,就捕捉到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帶來的情感撕裂;這是一場經歷再現與逃避之間的虛擬拔河。持續處於過度警覺的狀態也是十分常見的特徵,這種症狀會透過焦慮、恐懼、擔憂和恐慌來展現。鐘擺在逃避與渴望之間擺盪,在希望逝去的摯愛能回來的同時,生活裡的人際關係受到破壞;經常覺得自己身處險境的同時,又隨時準備好應對衝擊。
考慮到這些兒童、青少年經常在學校出現的典型症狀:時間管理的挑戰、專注力與組織能力的問題、情緒和行為爆發、易怒、躁動以及退化行為,你是否覺得這聽起來很像注意力缺失症?或是像焦慮症、恐懼症、分離焦慮症、情緒潰堤、過敏反應和逃避?曾經歷哀慟併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兒童,可能會出現一種或更多種症狀,甚至在失去親人多年後仍然如此。你是否發現,如果評估者、醫師或治療師沒有進行必要的深入探究,找出孩子可能是在對什麼做出反應,他就很有可能被貼上焦慮症、憂鬱症或注意力缺失症的標籤?
對成年人來說,不經處理的創傷型哀慟,可能會隨著時間逐漸演變成一種看似極為忙碌的生活。你有感覺到嗎?在注重生產力和個人主義的文化裡,我們很容易就創造出一種逃避思考與感受的生活。但也許你已意識到,哀慟需要「特別處理」,如果你的大腦拒絕處理,身體就會為此付出代價。
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經常遭受視覺重現所苦,或是受到氣味、聲音和影像觸發。隨著時間推移,強烈的驚嚇反應與過度警覺可能變得根深蒂固,進而影響日常生活與家庭互動,形成有形或無形的應對模式。
蘇珊在家裡發現自殺身亡的丈夫,悲痛欲絶的她獨自肩負起養育哀傷孩子的責任,繼續勉強地活下去。對蘇珊來說,她必須採取預防措施,減少受到過度刺激、驚嚇和被視覺感官衝擊影響的風險。她非常留意自己在媒體上看到、讀到和聽到的內容,避免自己被難以承受的意象所淹沒。她設立了「永遠不讓自己再經歷到打開家門發現丈夫的那一刻」的目標,而對於她所愛的人來說,和她在一起如履薄冰。蘇珊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堅強,卻也極為脆弱──所有愛她的人都明白,不能越過讓她感到安全的界線。
正念減壓創始人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博士寫道:
慢性焦慮也會加劇所謂的經驗性迴避症狀,人們會企圖不計一切代價避開所有可能引發痛苦的想法、感覺、回憶或身體感受──這正是出於自身內在經驗中的恐懼,而封閉自我,與真正的生活保持距離。
許多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人,皆飽受惡夢與侵入性思維所苦,他們可能會自我孤立,沒興趣和其他人建立連結。對他們來說,守護人際關係可能會耗費太多的情緒能量,導致他們出現看起來像憂鬱的自我孤立,以及看似焦慮的迴避行為。這一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使人可能在身體上或情感上被孤立,只能盡力自我管理。雖說這是一種保護神經與感官的方式,但破碎的心依舊血流不止。
◆神奇思維
「我對我的貓很生氣,因為牠抓傷了我,所以我說我討厭牠。那天晚上牠沒有回來,而且再也沒有回來過。我爸媽認為牠可能被其他動物咬死了。我討厭我自己,牠會遇到這種事都是我的錯。」──九歲的傑森
有多少人能回想起童年時,哪些感受如此強烈、如此壓倒性,彷彿要從我們小小的身體裡爆發出來?有時,這些情感充滿了興奮與期待;有時是愛;有時則是恐懼。而當孩子們有強烈的憤怒時,他們可能會希望某些事情發生,或者在心中以鮮明的細節表達自己的怒氣。他們可能會想:「我討厭你」、「我再也不想見到你」,或是「我想做自己的事,因為你什麼都不懂!」。
孩子出現這些感受、對這些感受感到混亂是很正常的,因為這些感受本身是很強大的存在,彷彿能控制現實世界並讓事情發生。這就是「神奇思維」(Magical Thinking)的定義,通常發生在兩歲到八歲之間。孩子們在這段時期學會很多事情,包括學會獨立、理解主動和愧疚感,也逐漸發展出能力與自尊。這是一項大工程,同時,他們還要學習理解因果關係,並忍受與親人、照顧者分離。
一般來說,對於失去一位重要的親人,兒童缺乏足夠的人生經驗或抽象思考的能力,無法明白這些事情其實不是他們的責任。生命有時是不公平、不可預測且具有強烈破壞性的,這個現實令人難以接受。對孩子來說,愧疚感可能會變成一種沉重的負擔,難以向愛著他們的人描述。遺憾的是,他們經常獨自與這些令人困擾的思維搏鬥,盡力擺脫困境
這種在發展上可預測的思考模式也讓孩子相信,如果他們的願望夠強烈,或是表現出特定的行為,就有可能讓他們所愛的人回來、感覺更靠近他們一點,或是能從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中解脫。就像是一個只願意穿著父親衣服的孩子,是因為她害怕如果脫掉這件衣服,父親回來時就會找不到她了。
並不只有兒童會對死亡產生神奇思維。想像一下,一個從不說任何一句關於已逝親人壞話的人,他其實是擔心這些話會傳達到墳墓,進而摧毀已逝者的靈魂。無法說出真實的想法,會阻礙我們處理死亡的能力。因此,人們通常試圖理解這個世界,並將毫不相關的事件聯繫起來,形成因果關係。我們可以在迷信和特定的儀式化行為中,看到這種現象。
有時,當生活拋給我們的挑戰過於沉重時,我們可能會陷入「如果當初」的迴圈中反覆思考:「如果我晚走五分鐘、剛好在家,是不是就能及時幫助丈夫應對心臟病發作呢?」、「如果我沒睡著,聽到電話鈴聲,是否就能接走我兒子,避免他在雪道上開車呢?」、「如果我更早介入,把媽媽送到醫院,她是否就不會被病魔擊垮呢?」這些「如果當初⋯⋯」的念頭,讓我們的思緒一遍又一遍地卡在同一個關卡上。正因如此,我們必須在某個時刻,學會忍受並面對失去摯愛的痛苦與現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