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錢人不搭火車?:4步驟搞定生活經濟選擇題

作者:藤田精一

譯者:翁御棋

出版社:寶鼎出版

出版日期:2016/2/4

類別:經濟/大眾/生活經濟學

原文書名:ビジネスマンの基礎知識としての損得計算入門

ISBN/條碼:978-986-248-528-6

定價:300元

前往購買 ▶

更多書籍介紹

日本頂尖學府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
以「損益」概念分析生活上的經濟選擇題,
教你輕鬆學會「生活的損益學」,就能省小錢、攢大錢,
成為精打細算、不吃悶虧的聰明人!

 

 

「月光族」都在問:我的錢到底花到哪兒去了?其實,金錢往往就在食衣住行、吃喝玩樂中,不知不覺地流失,而你一點都沒發覺。早稻田大學商學院的「損益學」課程,是一門實用有效的生活經濟課,讓你在花錢、省錢上學會分析得失利弊,就能省下不必要的花費,一點一滴累積小錢,充實你的荷包!

 

什麼時候用得到「損益學」?
為什麼有錢人選擇搭飛機、不搭火車?客戶殺價才願意下訂,這筆訂單接不接?家庭聚會買外面的料理,真的比較划算?營業時間還賣不完的食品,怎樣處理才不虧本?即使是不同行業的人,每天一定都會面臨各種經濟選擇題,這時「損益」概念就能派上用場,幫助你聰明精算,選出最有利的解決方案!

 

怎樣處理生活經濟選擇題?
作者藤田精一是「損益學」專家,他融會貫通成本分析、會計與損益學理,將理論化為實際行動,創造實用易懂的四個簡單步驟,讓你掌握精打細算的原則,在遭遇生活經濟選擇題時,能輕鬆、迅速分析利弊,獲得最大的利益!

 

以下四個步驟,讓你一舉搞定生活經濟選擇題:

 

Step 1:定目標
確立想達成的目標,例如租屋時打算跟房東殺價多少錢,公司新進了設備,省下的人力是否要調部門等。

 

Step 2:想方案
參照作者提供的決策分析模式,列出精算過的各種備案;備案愈多,愈能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法。

 

Step 3:做比較
分析、比較各種備案的成本與利弊,有比較才不吃虧。

 

Step 4:下決定
從各種選擇中,找出唯一有利有圖的方案加以執行,精打細算省最多!

 

跟著「損益學大師」學精算,你也能「變有錢」!
拒當月光族,首要之務就是懂得省錢精算的竅門!本書從實用的生活案例談起,小到影印紙買賣、租屋電費、交通工具選擇等日常生活課題的精算,大到理財規劃、創業經營的損益分析……種種方案都有。
怎麼做比較划算?如何省才能守住看不見的錢?什麼是沉沒成本?什麼又是機會成本?一些你想都沒想過的小事之中,可是藏著大大的學問!跟著損益學大師學會分析優劣利弊,就能一步步踏上「變有錢」的康莊大道!

 

 

【本書特色】

 

1. 理論實例兼備,奠定損益學入門基礎
用淺顯易懂的方法,說明損益分析的基本原則,搭配生活常見實例,讓讀者迅速掌握損益分析的要點。

 

2. 培養分析概念,補充實用知識
內容補充分析盈虧時所需的觀念,例如:沉沒成本、機會成本等,幫助讀者加強知識。

 

3. 拓展思考角度,解決生活經濟選擇題
收錄多種決策分析法,能擴大思考角度,解決理財規劃、出差路線選擇、業務外包與否等各種生活經濟問題。

作者/藤田精一

1945年出生於東京,1967年畢業於慶應義塾大學管理工學科,1969年畢業於同學科碩士課程,1973年畢業於美國喬治亞州立喬治亞理工學院產業系統工程科學博士課程﹙工程博士﹚。擔任名古屋工業大學經營工學科講師。1979年擔任美國田納西州田納西理工學院工業工程學系副教授。1986年升任為同系教授。1990年擔任產能大學經營情報學部教授。2003年擔任早稻田大學亞細亞太平洋研究科教授。目前為早稻田大學商學院教授。著作包括「經濟性分析」﹙合著,日本規格學會﹚、「改善管理」﹙合著,產能大學出版部﹚、「Profitability Analysis」﹙合著,APO:亞細亞生產性機構﹚。

 

 

譯者/翁御棋

學歷為日本京都大學工學博士(環境統合評估);成功大學環境工程學系學士、碩士。曾任北海道大學環境社會工學科助理教授、日本岡山大學特任助理教授、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技佐。現為研究員,研究領域為:社會・經濟・環境系統分析、地域永續發展理論、永續生活方式、應用計量經濟學、生態與環境經濟學、地域景觀與文化遺產、社會資本管理、災害調適策略。

序言

 

Chapter 1 以買賣影印紙為例──討論損益學的基本原則

Lesson 01 正確判斷損失與利益
Q1-1 購買影印紙的損益判斷
損益判斷的基本原則
明確列出比較對象
調查差異
公司帳戶盈餘即為利益
決策分析模式圖
確立「開始」與「結束」的時間點
公平進行比較
A1-1 購買影印紙問題的解答

 

Lesson 02 損益思考和會計思考有何差異?
會計決算報告須公正透明
會計學「檢視過去」,損益學「放眼未來」
精打細算預測未來局勢

 

Lesson 03 不遵守原則就不會察覺損失
Q1-2 轉賣稀有金屬能增加公司收益?
A1-2 將比較的對象明確化

 

Lesson 04 決策分析的四個步驟
考慮各種方案會得到更好的結果

 

Chapter 1 總結
正確解答只有一個
比較對象改變,結果也會改變

 

 

Chapter 2 以學生租屋為例──討論公平分配的想法
Lesson 01 公平分配有可能做到嗎?
Q2-1 房客該付房東多少電費?
A2-1 房東的答案VS.房客的答案
如何決定公司產品的價格?
公司經營須重視公平分配

 

Lesson 02 雙贏關係能成立嗎?
供應鏈的收益該怎麼分配?
愈早結清利息愈能增加利益
企業角力關係決定結果?
不直接刺激對方的表達方式

 

Chapter 2 總結
公平分攤思考會阻礙損益判斷
公平分攤計算應考慮利害關係
公平分攤思考與會計思考皆須兼備

 

 

Chapter 3 以經營人氣美食店為例──討論損益學的實踐方法
Lesson 01 哪邊比較划算?能划算多少?
Q3-1 人氣和菓子店的損益判斷
Q3-1-1 是否應該接受特別訂單?
A3-1-1 比較收益與費用的差異就能得到解答
省略檢討比較對象的共同費用

 

Lesson 02 旺季與淡季的標準答案不一樣
Q3-1-2 旺季該接受特別訂單嗎?
A3-1-2 是否該僱用工讀生?
該給工讀生多少時薪,店家才有利益?
決策分析的目的何在?
Q3-1-3 店員將丸子掉到地上要重做嗎?
A3-1-3 多做一個丸子要花多少成本?
可能產生的疑問
Q3-1-4 店家忙碌時如何增聘人力?
A3-1-4 沒有重做丸子的時間

 

Lesson 03 需求、供給和損益的關係
人手不足VS.人手充裕
小販生產物品的速度相當快
商品沒賣完但營業時間結束該怎麼辦?

 

Lesson 04 接受訂單的價格談判
Q3-2 營業員谷川先生的煩惱
A3-2 公司處於忙碌或閒暇狀態?
將折舊攤提費從計算中省去

 

Lesson 05 優劣的分界點分析
Q3-3 租哪家公司的車子較划算?
A3-3 計算「優劣分界點」的距離
租車後如何計算盈虧得失?

 

Chapter 3 總結
意見不一致時,檢討「比較的對象」
共通費用的比較可以省略

 

問題練習
1 和菓子店停電會有多少損失?
2 冬天停電會有多少損失?
3 和菓子店的宣傳效果有多少?
4 僱用工讀生增加丸子生產量?
5 店員接電話時,現場顧客沒購買丸子就離開了?
6 夏天發生問題5的狀況該怎麼辦?
7 冬天打九折賣出丸子有利嗎?
8 夏天打九折賣出丸子有利嗎?
9 一天多做10個丸子能賺多少利潤?
10 租車划算的條件有哪些?
11 租車超過4小時划算嗎?

 

 

Chapter 4 以公司投資為例──討論沉沒成本與機會成本
Lesson 01 沉沒成本
Q4-1要在中國大陸布局,該選北京或上海?
A4-1若選北京投資,亦須計算上海的準備費用
決定午餐吃什麼時,別回想早餐花了多少錢
勿抱持「把過去損失賺回來」的想法
不要把重點放在沉沒成本
Q4-2-1 公司綠地該興建物流中心嗎?
A4-2-1 綠地售價不該計算在內
Q4-2-2 若在綠地蓋材料研究所,該如何評估?
A4-2-2 以董事的意見做為「應急措施」
Q4-3 導入資訊系統能節省人事費嗎?
A4-3 能降低一年後的新聘員工數量

 

Lesson 02 機會成本
Q4-4 應該接受高單價的訂單嗎?
A4-4 損益分析與機會成本的計算結果相同

 

Chapter 4 總結
不用在意製造成本,報廢庫存瑕疵品
已經投資的設備就是沉沒成本

 

以大岡越前「三方一兩損」故事分析損益概念
故事的緣起
奉行的裁決方式
奉行大人的損益知識
如果是惡質的奉行會怎麼做?

 

 

Chapter 5 以理財規劃為例──討論方案間的相互關係
Lesson 01 相斥案與獨立案
相斥案
獨立案
Q5-1 該借多少錢比較划算?
Q5-2 很多人要借錢,但資金有限該怎麼辦?
A5-1 計算口袋能存多少錢
A5-2 將所有資金投入最佳方案中
何者是相斥案?何者是獨立案?

 

Lesson 02 效率的尺度
獨立案無法使用「基本原則」
更有效使用貴重資源的判斷基準
Q5-3 該選哪一本經營學的書送人?
A5-3 市場論、經營策略、決策分析
Q5-4 哪些商品裝到貨車裡賺最多?
A5-4 依獲利大小調整商品搬運順序
業務委外會比較划算嗎?
Q5-5 家庭聚會料理買外面的小菜較省錢嗎?
A5-5 須耗時製作的料理可直接外購

 

Chapter 5 總結
相斥案與獨立案的判斷尺度不一樣
哪一種指標能擴大獲利?

 

後記
參考文獻

序言

 

我們每天生活中都會出現必須「下決策」的狀況。除了呼吸、走路等無意識動作以外,曾有學者指出,每人每天大約有二千次必須做決定的機會。
今天早上醒來時,你可能也猶豫過該直接起床或睡回籠覺。站在十字路口時,也可能因紅綠燈轉換,而考慮過該前進或停止。雖然我們不知道,每人每天是否真的會做出二千次決策,但不論任何人,都不停地以自己的主客觀意識,做出不同的「選擇」。
商業人士做決策的行為中,應該有好幾成的決策,是為了得到更多的商業利益。也就是說,他們是在進行損失或獲利的判斷。由此可知,比較、檢討各式各樣的方案,從中選出最能獲利的決策過程,是商業經營者不可或缺的能力。

 

掌握決策分析的武器

在早稻田大學商學院裡,有一門「經濟性分析」的課程,通稱為「損益學」。如果問起「什麼是損益學」,可以用一句話總結,「這是一門睿智地進行決策分析的實用學理」。由於稱為「損益學」,故其目的在於找出損失較少的方案,亦或制定利益較多的方案。損益學的專家會依專業知識的直覺與經驗為基準,調查分析過去的相關案例,找出它們最終判斷的共通原則。
損益學的課程也包括,讓學生正確學習損益分析過程的研究方法,所以,本書內容也會納入該課程的部分內容。
在必須針對某個問題做決定的當下,各位讀者都怎麼做決定的?是依照直覺或經驗判斷,還是聽從擅長決策分析的同事或朋友的建議?
或許還是擁有決策分析的能力,讓自己充滿自信,對各種問題進行損益分析會比較好。在商場中了解損益判斷的原則,做出決策分析,與什麼都不想,如同什麼武器都沒帶的狀況下,而進入戰場,將有非常大的差異。
若遇到以下面臨決策分析的狀況,你能正確做出判斷嗎?
1. 在沒有訂單的時候,遇到客戶要求必須大幅降價,對方才願意下單的狀況時,是否應該接受這樣的訂單?
2. 景氣好和景氣差的時候,訂貨的標準是否該有差異?景氣不好時,購買價格的標準是否也該下降?又該降低多少?
3. 身為一個營業員,會想掌握交易價格的可能幅度。例如,某種商品該以多少錢賣出,若知道過去商品價格的最高點,在和客戶談判的過程就會輕鬆許多,該如何計算商品的售價?
4. 某商品的生產計劃發生錯誤,結果導致大量的商品庫存。在不產生損失的狀況下,廠商想檢討產品的製造成本,讓庫存的商品得以順利售出,該用哪些程序進行評估?
5. 在調度生產材料的過程中,為了得到企業的最大利益,該以哪些程序進行決策分析?
6. 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產生未達售出標準的不良品時,該如何掌握可能的損失金額?
7. 在評估某製程改善效果時,該考慮哪些費用?並評估合理的範圍?
8. 在企業同盟的狀況下,所產生的獲利,應該如何合理分配?
9. 在公司的財務部裡,針對不同事業部門要分擔公司本部的成本時,該用何種基準,讓各部門可以合理、公平地分擔?
10. 公司生產部門才剛引進新設備,又想添購最新性能的設備,以提升生產技術,會被公司允許嗎?
11. 某公司想引進新的資訊管理系統,採用此系統可以省下不少人事成本,並讓生產程序更有效率。此系統可以取代四個人的作業量,但是又不能因此將四名員工解僱。從節省人事成本的觀點來看,這個新方案就沒有太大的意義,應該引進這個系統嗎?
以上決策分析的問題,若能利用簡易步驟解決的話,感覺會是非常好的事情。本書也是以此為目的,希望介紹讀者一些思考時的重要觀點。

 

「眼觀八方」是最重要的原則

關於損益判斷,總體而言,就是找出如何擴大公司利益,對公司最有貢獻的方案。詳細說明的話,可以認為是在進行營業、投資等商業決策判斷時,使用金錢尺度等評估基準,整理、評選出最有利方案的方法。因此,若用較口語的話來表示,損益學可以說是一門聰明賺錢的學問。
但是,也常會有「世界上的事情,很少是單純獲利的一面倒狀況。」這樣的意見。這樣的評語也很符合現實。
從以前開始,就有「對於世上的事物,都要從至少八個方向觀察後決定。」這樣的古諺。企業的決策過程也是,不只是檢討損益發生的原因,資金的調度也是很重要的考量。不論遇到何種獲利方案,若手上沒有準備某種程度所需的資金,下個月的原物料就無法調度,甚至員工薪資的發放也會出問題。
在商場上,與客戶之間的關係好壞,也是很大的影響因素。長期與老客戶互相合作、互相援助的關係下,「這個訂單沒辦法滿足我們的製造成本,所以就算是老客戶也不能接受訂單。」像這樣現實的話,也很難對老客戶說出口。
然後,基於「對我們公司沒有利益的方案不能採納」的原則下,在對公司沒有直接利益的投資,如汙染改善方案等,就有可能不會實行。
因此,評估計算的過程中,不能過分偏重其中一種。首先,從損益計算的立場開始,挑選出有利的候選方案,然後在最後決策的階段,也同時用其他「七方」的角度,評估候選方案,再將結果綜合考量。總而言之,應將從金錢角度出發的損益分析結果,與其他要因的分析結論,權衡比較後(若產生互相衝突的狀況),進行最終的決策判斷。
本書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損益判斷的部分,目的在讓讀者學習判斷的尺度。而讀者也可以在書中學到其他決策分析的思考觀點,例如策略分析裡的市場分析,或會計學等相關領域的觀點,這樣決策分析的角度也會更廣。
本書內容主要以讓公司獲利最大化的決策分析為主,同時還會說明相關判斷的基準,如淨利益等;也會說明進行決策分析時,必須收集的資訊與篩選方法。希望用讀者容易了解的方法,說明損益分析的基本原則,再配合生活中常見的實例說明,讓讀者迅速掌握損益分析的要點。

 

2013年5月
藤田 精一

Chapter 1 以買賣影印紙為例──討論損益學的基本原則

Lesson 1 正確判斷損失與利益

首先,想問讀者一個問題,請好好想想看。
若能馬上瞭解這個問題的解答,那麼你就擁有判斷損益得失的能力。
至於不瞭解答案的人也不用擔心,將本書的內容好好理解後,你的損益分析能力就會增強許多。

Q1-1 購買影印紙的損益判斷

青山先生在一間相當注重成本考量的汽車製造廠工作,包括自己的私人用品,他一直認為,應該盡量購買價格便宜的商品才划算。
有一次青山先生被一則廣告吸引住,其內容為附近一間文具店即將舉行結束營業大拍賣,所有的文具將會非常便宜。他立刻調查該店拍賣商品的價格,一包原價300日圓的A4影印紙(內含500張)拍賣價為200日圓,於是當下就以2,400日圓買了12包。
幾天後,青山先生與好友綠川先生聚會時,不經意談到這件事。剛好綠川先生正缺影印紙,就請青山先生以一包250日圓的價格賣給他。青山先生覺得以200日圓購買的影印紙,再用250日圓轉賣出去,不是什麼不划算的事。對綠川先生而言,本來一包要價300日圓的影印紙,現在能用250日圓買到,他也賺了50日圓。所以,青山先生同意用一包250日圓的價格,將影印紙轉賣給綠川先生。

過了幾天,有一次青山先生和公司的營業課長聊到了這件事。
營業課長聽完後竟然說:「你怎麼做了這麼笨的事!你之後在文具店再買一包影印紙,要花300日圓耶,現在用250日圓賣掉,不就損失了50日圓!」青山先生也認為這樣的說法很正確,但因為是賣給好朋友,就不覺得特別生氣。
同一天下午,青山先生遇到公司的財務課長,雙方又聊起了這件事。財務課長對他笑了笑說:「真不錯耶!你賺了50日圓!」這下子青山先生開始有點迷網,早上才被營業課長說虧了50日圓,當時他也接受了這個說法;下午卻又被說賺了50日圓,兩者說法很不一致。後來,財務課長利用下面的算式,向青山先生說明:

利益=販賣價格-購入價格
=250日圓-200日圓
=50日圓

財務課長接著又補充說:「你將影印紙賣給綠川先生的價格是一包250日圓,但你在文具店的拍賣中,所購買的價格是一包200日圓,這50日圓的差額就是你的利益。」

營業課長和財務課長的說法剛好相反,究竟誰才正確?50日圓的差額雖然可能不是很多,但如果是50億日圓的話,同一件事卻有兩種完全相反的意見,就是很恐怖的事了。青山先生愈想愈搞不懂,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解答?

上述問題在本書出版之前,我曾在課堂上詢問過將近一千名學生。結果近三百人贊成營業課長的看法;而近六百人贊成財務課長的看法;剩下接近二成的人,則有分析條件不足、依實際狀況而異等無法判定的回答(意即沒有明顯的損益得失,損益值為零)。贊成財務課長意見的人,大多表示其算式並沒有錯,將購買價格減去售出價格,其利益為50日圓是對的。
若想判斷營業課長或財務課長的意見,究竟何者才是對的?只要用損益判斷的原則分析一下,馬上就能獲得正確答案。

損益判斷的基本原則

損益判斷的基本原則,可以用非常簡單的方式表示:

 第1原則
明確列出比較對象。

 第2原則
注意比較對象各自的金錢流向,特別是將收益與費用的差異總額計算出來。此時,利益的差異為收益的差異減去費用的差異,亦即:利益的差異=收益的差異-費用的差異。

明確列出比較對象

以下開始介紹第1原則,先將想要比較的對象逐一特定化、明確化。
如果突然被問起「你有錢嗎?」這樣的問題,或許我們會感到困惑,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像我被大學生詢問這個問題,就會回答「比起大學生,我可能算是比較有錢的吧,但這世界上比我有錢的人多得是。」
由此可知,有錢與否是和被比較的對象而定。在進行損益判斷的時候,一定要明確列出比較的對象,並一一確認自己和對方的狀況。
如果有人說「我將現有的一萬日圓,在一個月裡存了五千日圓。」若同樣的人將原本持有的一萬日圓更有效地活用,前者也有可能存的不會比較多。但若與將一萬日圓放在錢包持續使用的人相比,一個月內可以存到五千日圓的話,也算是存很多了。
在談到儲蓄或損失金錢這類損益問題時,「用這個方法賺到一百萬日圓。」這種說法其實不太明確,「用這個方法的話,比起什麼都沒做的情形(維持現狀的場合),可以獲得一百萬日圓。」是比較正確的說法。依此類推,在進行物品和事情的比較判斷時,腦海中隱然會存在著比較的對象。
在使用「美的」、「忙的」、「高的」、「快的」、「重的」、「亮的」等形容詞時,都必須明確指出比較的對象,我們應該正確說出「和什麼對象比較會是這樣」這類的句型。
不過,若對自己的太太說出「妳今天比隔壁的太太還漂亮」的話,就很有可能會被她揍,但這其實才是正確的表現方法。
在我們的日常對話中,常常會省略比較的對象,這樣很容易引發許多問題。因此,損益學的第1原則就是必須明確列出比較的對象為何。

調查差異

損益學的第2原則就是比較差異,在此將第2原則再複習一次:

注意比較對象各自的金錢流向,特別是將收益與費用的差異總額計算出來。此時,利益的差異為收益的差異減去費用的差異,亦即:利益的差異=收益的差異-費用的差異。

要了解第2原則的前提是,必須完全了解第1原則。也就是說,必須將二件比較的方案明確整理出來。
若有一個計劃須評估「投資A案」與「投資B案」二個比較對象,比如「利用船運運輸貨品」和「利用航運運輸貨品」二個方案時,此處比較的方案必須是二個以上。
若僅有一個計畫要評估實施與否時,亦須比較「實施」與「不實施」二種方案。
第2原則是注意比較對象之間,收益與費用的差異。此處收益是指若選擇某方案的話,從外部流入公司的金額;費用則是指流出公司的金額。在公司裡常用的術語「丼勘定」,意即將公司整體當成一個大帳戶,所有大小筆交易都包括在內(註:「丼」是古代日本傳統職人在懷中所掛的錢包俗稱)。所以,流入公司帳戶的是收益,流出的就是費用。更簡單的說法是,只要考慮從公司流出流入的金額即可。

更正確地說,收益可認為是販賣過程中得到的收入,但須扣除負債或股東出資等公司原有的資金。
再者,費用是指在經濟活動中所花費的支出。同樣地,負債的還款部分及股利等資本支出則不包括在內。
第1原則強調明確列出比較對象;第2原則主張詳查「比較對象間收益與費用的差異」。此外,總額的差異也必須調查清楚。

公司帳戶盈餘即為利益

以上的討論有一個看似不合理的地方,利益的差異是定義為收益的差異減去費用的差異。因此,比較對象將是A案與B案各自影響的收益與費用項目,A案與B案在公司總帳目的收益與費用,都將納入評估範圍,而總帳戶中的金額就是最後的總利益。上述說明可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A案的利益=A案的收益-A案的費用

相同的,B案的利益也能用類似式子呈現:

B案的利益=B案的收益-B案的費用

因此,A案與B案究竟何者獲益較大,比較雙方利益的差異就能得到答案。從上述二個式子可導出以下第2原則的通式:

利益的差異
=A案的利益-B案的利益
=(A案的收益-A案的費用)-(B案的收益-B案的費用)
=A案的收益-A案的費用-B案的收益+B案的費用
=A案的收益-B案的收益-A案的費用+B案的費用
=(A案的收益-B案的收益)-(A案的費用-B案的費用)
=收益的差異-費用的差異

這個推導雖然有點長,但只看開始和結果的話,就能得到第2原則的通式,即:

利益的差異=收益的差異-費用的差異

若能評估利益的差異,決策者就可選擇A案與B案中較有利的方案(也就是利益金額較大的方案)。依照公式計算,利益的差異是將A案的利益減去B案的利益。若為正值,選擇A案會比較有利;反之若為負值,則選擇B案較有利。
若有三個以上的候選方案時,一開始可以先選二個方案進行比較,然後勝者和其他方案再比較一次,依此類推,找出獲利最大的方案。因為第2原則都適用於評估比較的過程,所以可用此選出多種候選方案中最有利者。

 

 

Chapter 2 以學生租屋為例──討論公平分配的想法

Lesson 01 公平分配有可能做到嗎?

在前一章裡,我們介紹了基於決策分析的損益評估學之基本原則。另外,也提到決策分析的判斷尺度基本上是以金錢為衡量單位。
和損益評估學思考方式(以下簡稱為損益思考)類似的還有公平分配。因為損益分析也可以看成是費用與利益如何公平、恰當地分配的一種方法。
讓我們看看以下公平分攤的一個例子。

Q2-1 房客該付房東多少電費?

假設山上先生家裡的電費內容為,基本費每個月4,000日圓,流動電費為1度(即1千瓦的電器在1小時內消耗的電量)60日圓。山上先生家裡每個月大約用電400度,因此每個月的電費合計是:

4,000日圓60日圓 × 400度=28,000日圓

一個月400度的電力消費量是28,000日圓,因此也可將1度電的費用簡化為:

28,000日圓400度=70日圓/度

山上先生將家裡其中一個房間,租給一位名叫川下的學生。在400度的用電中,川下同學用了100度電,那麼山上先生與川下同學的電費,該怎麼分攤才公平?
A2-1 房東的答案VS.房客的答案

如果把這個例子看成是平均分配的問題,山上先生的用電量是300度,而川下同學則是100度,因此,每個月的電費應該以3:1的比例分攤,那麼兩人各須負擔的電費如下:

28,000日圓 × 3/4=21,000 日圓 … 山上先生的電費
28,000日圓 × 1/4= 7,000 日圓… 川下同學的電費

房東主張平均分攤所有電費

但是,上述的計算方式是很單純的公平分攤的計算。房東山上先生認為,每個月的基本費4,000日圓,也應該公平分攤,之後的流動電費,再按比例分攤。依照山上先生的想法,兩人各需負擔的電費計算如下:

2,000日圓 24,000日圓 × 3/4=20,000 日圓 … 山上先生的電費
2,000日圓 24,000日圓 × 1/4= 8,000 日圓… 川下同學的電費
房客主張負擔流動電費

不過,川下同學對房東的計算方式又有不滿了。川下同學覺得,山上先生身為房東,理應負擔所有的基本電費;而流動電費則照使用比例分攤才合理。因此,依照川下同學的想法,各自電費的計算如下:

4,000日圓 24,000日圓 × 3/4=22,000 日圓 … 山上先生的電費
24,000日圓 × 1/4= 6,000 日圓… 川下同學的電費

如果照這樣討論的話,究竟會有多少種計算方式?或許答案會有很多種可能性。由於公平分攤是很難定義的事,因此,必須找出大家盡量都能接受的方案。
如果考慮更簡單的方案,山上先生家裡的費率,平均是1度電70日圓,將此費率分別乘以各自的用電量,也可以得到一個電費的分攤方案:

70日圓 × 300度=21,000 日圓 … 山上先生的電費
70日圓 × 100度= 7,000 日圓 … 川下同學的電費

這個結果和第一個試算方案的結果相同。

在Q2-1裡,每個月的電費希望在房東與房客之間,找到一個適合的分攤方案,結果出現了三種可能的不同方案,而且還可能出現其他不同的可能方案。
因此,在分攤計算裡,不會只有一個惟一的解答,而是在不同方案中,由利害關係者互相討論,得出一個彼此最能接受的方案。或者,依據社會的常識、法律、習慣、規則等尋求一個最可行的方案。

在分攤計算的時候,常常不一定會有唯一的最適方案,常常需要利害關係者共同討論。在一般企業裡,各部門為了能得出大家皆可接受的方案,在討論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激烈的對話,甚至導致彼此不合,如以下案例所示。

如何決定公司產品的銷售價格?

在A公司裡,製造與營業是獨立分為不同的部門。每年依照各部門的業績狀況,決定該部門部長的績效。因此,到了年底的時候,各部門的部長都會要求,提升各自部門的財務業績。
此時,公司內部對於商品底線的價格該怎麼決定,也引起不少爭議。為了年底評鑑各部門的業績,也必須定出公司內部各部門製品轉移時的價格。
例如,某製品從製造部交付給營業部的時候,是由製造部門以一定的價格「賣」給營業部,這個價格也稱為公司內的銷售價格(此處單純地稱之為銷售價格)。為了公平地評鑑各個部門,此公司內的銷售價格也必須公平地訂定。首先在此詳細敘述各部門的狀況。

製造部每個月大約生產50,000個零件,平均每個零件的材料費的變動成本為500日圓,而該部門有200名員工。另一方面,營業部則有100名營業員,將製造部完成的零件以一個2,500日圓的價格賣給顧客。
但是,顧客也常常會和營業員殺價,最近也經常發生無法順利以每個2,500日圓賣出的情況。可是營業部從製造部買入的價格是每個1,800日圓,營業部長對此價格很不滿意。由於顧問端的售出價格有許多變動,這導致營業部去年的利益沒有達到預估的成長幅度。

對此,營業部長的對策是:「今年希望能以每個零件1,500日圓的價格從製造部買入,這樣與製造部的利益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平衡。去年我們營業部已經被上級警告了。」

而製造部長的回應是:「你們那不算什麼。我們這裡有200位員工,又常常加班,最近我們的人事費用已經增加太多。去年為止每個零件1,800日圓賣給你們營業部的價格已經對我們很不利了。老實說,我們今年想把這個價格調至2,000日圓。」

營業部長回應:「請再好好想想,每個零件材料費500日圓,假設人事費每個零件需要800日圓的話,那你們去年賣給我們一個1,800日圓的價格已經太高了。如果讓你們製造部一個零件賺700日圓的話,那一個零件1,500日圓的價格應該適當,這個價格我們營業部也可以接受。」

接著製造部長又回覆:「照你說的話,包括材料費與人事費加起來的製造成本為每個零件800日圓,而營業員售出的單價為每個2,500日圓,那中間的差價1,650日圓又要怎麼看呢?」

營業部長:「請等一下,製造部門把生產人事費用算進來,所以也請將我們營業員的薪資也一併考慮。我們每個零件販售的營業員薪資成本約為每個零件150日圓。這樣的話,2,500日圓的單價裡必須扣掉這150日圓為2,350日圓,那和你們的製造成本800日圓取平均值1,575日圓的話應該是比較公平的算法。」

這樣的對話會到什麼時候才結束呢?我想在出現兩邊都能接受的方案,還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因為是一起討論公平分攤的方案,在一開始雙方還尚未有完全一致的價值觀,就會相互表達各自立場的意見,然後找出可能的妥協方案。因此,或許會出現許多適當的解決方案。

公司經營須重視公平分配

大型公司常見的,公司本部的費用管理也是屬於公平分攤的問題之一。日本的主要企業,一般會把公司本部設在東京都心內,而在都心內設立的公司本部大樓,通常被稱回成本管理中心。大型製造商則依賴分散在日本各地的工廠製造商品賺取利益。因此,地方工廠就必須負擔公司本部大樓的興建與營運等成本。對於這樣的狀況,各地方的工廠該怎麼公平分擔本部大樓的成本呢?
以營業額比例對各工廠收取負擔金的話,會讓營業額高的工廠有很大的不滿;若以員工數比例徵收負擔金的話,那人力密集度高,勞力集中的大工廠又會有怨言;若以資產總額的比例徵收,設備較多的工廠又會覺得不公平。包括前述的三種,可能的徵收方法還有很多。在這些情形下,公司應該制訂一個統整的分配規則,依此對各工廠收取負擔費用。
而一種可能的方法,是將總負擔金分為三份,第一部分用營業額比例徵收,第二部分用員工數比例徵收,第三部分用資產額比例徵收。或許這種做法會比較得到大家的同意。
而實際企業的商業行為裡,與損益分析相比,或許分攤計算的情形會壓倒性地多出許多。比起賺錢的商業活動相比,很多時候其實是花了更多心力在分配資金的問題上面。讀者或許也可以考慮看看,當你想要集資進行投資時,可能有很多方法可以讓集資更順利。這個時候,該怎麼樣讓每位出資者都能公平地出資與獲利,就是很大的學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