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從那趟匆匆的環島說起
二○一二年十一月,我和友人善嬿一人騎著一輛機車,從嘉義出發,逆時針展開四極點、五間獨立書店的六天五夜環島。
假期有限,行程貪多,在緊湊的環島中安插書店,讓旅行的節奏有些突兀、有些微妙。那些高速移動時跟著強風一起颳過臉頰的時間,在走進書店瞬間化成一灘溫暖的水,讓騎車時浮動又有點緊繃的身心猛地煞住車,靜定下來。
我和妹妹從小都愛看書,家人也毫不手軟地幫我們買書,《漢聲小百科》、《中國童話》、世界偉人傳記、各類翻譯小說、偵探小說、歷史小說、整套《金庸》,還有爸爸耗時多年,穿梭高雄、台南各家二手書店蒐羅來的《小牛頓》。家裡過得很節省,但爸爸有句口頭禪:「什麼都可以省,買書的錢不要省。」八十幾歲的外公得知家裡的書多到滿出書櫃,還從左營騎了快半小時的腳踏車到鼓山,幫我們多釘幾個書架。
我和妹妹段考完後,會去我們家附近的新學友書局放風,複習小魯文化出版的《小婉心》,翻翻幾本家裡沒買齊的《亞森‧羅蘋》,追完剛出版的《哈利波特》,高中很迷張愛玲的時候,看《傾城之戀》與《金鎖記》。
後來到新竹上大學,某次長假回家,發現新學友拉下鐵門,裡頭堆疊紙箱,招牌也不亮了。再隔一陣子回高雄,書局變成一間藥妝店。小時候爸爸帶著我去的喊不出名字的小書店、二手書店,或我自己偷偷跑去看漫畫的租書店,一間間消失。
大學時常去的重慶南路書店街也起了變化,書店店面陸續分租,麵包、咖啡氣味混進新書紙頁。每趟去書店街,書店招牌就少一點。
我們出發環島那年,大型連鎖書店轉型求生,獨立書店陸續萌芽。那時我在嘉義工作,相熟的獨立書店僅有洪雅書房,看到幾篇報導後,我興起造訪其他縣市獨立書店的念頭。我與妹妹曾因喜歡看書,很短暫地想一起開間書店(後來才發現許多書店老闆忙到沒空看書),我想知道,這些書店主人開店前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為何想開一間店,開店之後,日子又是怎麼過。
我在地圖上標出台東的晃晃二手書店、花蓮的凱風卡瑪兒童書店、新北市的有河book、新竹的書酷英文書店。選擇原因純粹私心,想去晃晃,是因一直想住在書店裡;想去凱風卡瑪,是對兒童書店好奇;我喜歡有河book的玻璃詩,想去書酷找一本羅爾德‧達爾的書,還要到大學時常去的中外書店,探望老闆陳爺爺。
我和善嬿查妥路線、將機車送到車行徹底檢查、訂好住宿、設定進度,自以為縝密的規劃,被花東一場傾盆大雨打得狼狽不堪。我的機車剛好壞在上蘇花公路前最後一間機車行的門口,電腦線路被雨水淋壞,累得善嬿也跟著把機車托運回家。
車子回去了,我們搭火車、公車、客運、捷運與步行,在又濕又冷的冬雨裡環完另外半個島、兩個極點、三間書店。為了追趕時刻表,每間書店只能匆匆來去,更別說與老闆好好聊天。
回家之後,日子繼續前進。二○一四年,我離開台灣,踏上為期一年的環球旅行,和外國背包客聊天時,他們口中的九份、平溪、花東縱谷,某條適合溯溪的祕境、外澳海岸的衝浪天堂、某處巷弄的隱藏小吃,在我耳裡竟是無比陌生。原來,我跟台灣還是很不熟。
二○一七,而立之年,我還想再走一趟環島旅行。但快節奏的移動已不再適合自己,這一次,我想慢慢來,不疾不徐地,重新認識自己住了三十年的土地。
我很喜歡廖雲章在《流浪西貢一百天》裡寫的:「與其走遍一座城,不如好好認識幾個人。」我整理二○一二年倉促的環島計畫,決定以一年時間,重訪當年環島時前往的五間書店,另再緩慢造訪十三間書店,從書店主人認識一間店、幾本書、在地脈動、社會議題,以及更多的人。
就像小間書菜女主人彭顯惠談起選書,率性回答:「啊我就挑我喜歡的。」我選擇這些書店的理由,再次出自一己之私,幾乎都和個人興趣或成長經歷有點關聯。例如高雄造訪等閑書房,是因看到他們父女的互動,就想到自己和父親的相處;想去愛閱二手書坊和魚麗人文主題書店‧魚麗共同廚房,是因為一直對社福相關議題感興趣;虎尾厝沙龍吸引我,最初是因書店有面窗戶,讓我想起那踩著腳踏車來幫我釘書架的外公,以前也曾坐在類似的窗景前看電視、關心我書讀得怎麼樣。我真想再好好跟他說一次話,但他已經不在了。
—
這幾年,媒體在即時新聞的競逐下變得很不一樣。相對爭分奪秒搶發新聞、千方百計尋求點閱的工作環境,拜訪書店的過程是種療癒。我搭著客運、火車慢慢移動(除了迫不得已趕過一次高鐵),路過稻田連綿的嘉南平原、寶石藍的太平洋、八掌溪畔的菅芒花海、下著冬雨的淡水街巷。搭著公車、捷運或騎腳踏車、步行找到書店,花一個下午和老闆聊天,陪他們顧一天店,甚至在書店裡沙發衝浪,一起到夜市吃過一攤又一攤,聊到午夜。
獨立書店之所以迷人,是因在不同店主人經營下,每間書店都像是個活生生的人,擁有各自脾性。店主人以書為名,卻不只是賣書而已。書是知識的載體,在實體書的飄搖年代,更成為理念的介質。書店可以拆分成「書」與「店」,愛看書的人進來找書,討厭閱讀的人仍能來住宿、吃飯、喝咖啡、聽講座、響應這間店的活動,甚至共鳴社運理念走上街頭。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書」的本質被不同老闆的「店」轉化,賦予無限大的彈性。
—
我們可以照著別人的攻略旅行,卻難找到百分百適合自己的解方調適長旅後的心境。異地的冒險或許能充飽疲憊身心,卻無法改變生活中固有的種種問題。長旅歸來兩年,震撼的風景、與陌生人的相遇與別離,曾堅信一輩子忘不了的感動、失落與寂寞,迅速被日復一日的工作與柴米油鹽刷淡,甚至得靠日記提詞才復記憶。
因此除了書店,我也在這趟旅程中造訪幾位回來後的旅人,回顧彼此的旅行,以及比旅行更實際的,回家後的日子。
這幾位「歸人」,包括移民阿根廷多年,協助過不少的背包客,現在回台灣開阿根廷風味餐廳的劉大哥;徒步環島後帶著妻兒一起開咖啡店兼背包客棧的星爸;把自身旅行故事作為劇本靈感的背包客劇團團長力德;以及和我一樣,結束一趟長旅後,回到老本行或嘗試新職場的幾位上班族。每個人都像一本書,而他們是移民史、旅遊文學、劇本與地圖集,我們一同召喚遺忘的美好,笑罵離奇又痛苦的行旅情境,訴說各自的掙扎、苦悶與僵局,然後就像旅人們的每次道別,揮揮手,祝福對方平安順利,轉過頭,各自人生。
—
文化部網站列出的台灣獨立書店有近二百間,這趟旅行仍有太多未竟之憾,以及更多不及踏訪的舊書店與儲存社區記憶的書局。《環島讀冊》不是一本旅遊指南,是與書店老闆聊天為主軸的個人旅行記錄,讀書,讀店,也讀人。希望你們能在闔上書本後起身,走進離你最近的書店,買本書,點杯飲料,和老闆聊聊天,響應這個週末的活動,與其他同好或愛書人相遇。用實際行動,讓書店不只是相機裡的風景,而是日常生活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