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照顧 x圖解40種小兒疾病:日本醫學博士教你判斷症狀+新手爸媽Q&A
作者:藤澤博
譯者:曾心怡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13/11/26
類別:親子教養>懷孕/小兒>兒童保健/飲食
原文書名:赤ちゃんの病気でもう悩まない
ISBN/條碼:978-986-248-353-4
定價:250元
更多書籍介紹
聯合推薦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 江伯倫
小兒科醫師/ 周怡宏
清楚圖解+照護重點+就醫關鍵時刻
醫學博士告訴你小兒疾病知識與新手父母Q&A
用圖解教你判斷小兒常見疾病及居家照護法,
穩下心來的父母,才有力氣陪孩子擊退病魔!
你知道未滿三個月的嬰兒,一發燒就要立刻就醫嗎?孩子身上有紅點代表什麼?是被蚊蟲叮咬?長水痘?還是嬰兒玫瑰疹?孩子不只發燒,口腔內還長出白色疹子又是怎麼回事?還不會說話的幼兒,除了用「哭」的方式表達自己肚子痛之外,還能從哪些小動作中看出端倪?
小兒醫學博士的精準判斷說明,讓你居家照護好安心!
開業超過四十年的小兒醫學博士藤澤醫生,看過無數焦心父母帶著自家寶貝反覆求醫,白白浪費了許多時間與金錢,甚至在來往奔波中消耗掉孩子更多體力;事實上,只要掌握小兒疾病的徵兆與基本照護方法,就不用多花幾次掛號費、白跑幾次醫院。及早作出正確判斷及照護,在家安心陪孩子休養,才是早日康復的不二法門!
掌握先機及早就醫,正確描述病徵提供診療線索!
本書並不是要父母自己當醫生,而是讓父母及早把握就醫時機,並且能為還無法開口敘述自己症狀的幼兒描述病徵,讓醫生有更明確的線索下正確的判斷;看完醫生後,父母也能放心在家照顧孩子,省下大把時間與金錢,用更多心力,讓孩子快快復原!
圖解+症狀檢查表,清楚明瞭好對照!
用可愛、清楚的插圖與精簡的文字,說明小兒疾病的症狀,全書收錄讓你能一一對照的檢查表、清楚簡明的Q&A、應立刻就醫的症狀提示表等,就連須特別注意的例外症狀也一併收錄提醒!
此外,針對幼兒在居家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意外,如噎住、誤食、燙傷、跌倒碰撞,本書也有輕鬆簡明的圖示,說明因應措施。再者,還有小兒用藥的基礎常識:塞劑如何使用?怎麼讓寶寶吃藥?所謂飯後、睡前,究竟是指什麼時候?
有了這本書,就像家中有個醫學博士從旁指導,讓新手爸媽迅速吸收正確的基本知識,讓寶寶更快恢復健康,再也不必手足無措!
本書特色
1. 可愛圖解,讓父母輕鬆了解疾病症狀,及早把握送醫時機。
2. 居家照護要訣提示,掌握要訣,陪孩子勇敢面對病魔。
3. 類似症狀互相比對說明,讓父母清楚辨別病因,不必窮擔心。
4. 收錄圖解新手父母小常識,讓新手爸媽迅速進入狀況。
作者:藤澤 博
一九三○年生於岩手縣。畢業於岩手醫科大學,為小兒科醫師及醫學博士。曾任職東北大學小兒科、岩手縣立大船渡醫院、靜岡市濟生會醫院、日立市山手醫院,於一九七二年自行開設小兒科醫院,同時擔任托兒所、幼稚園的委託醫師以及小學校醫。
譯者:曾心怡
台灣桃園人,十月出生的天蠍座。大學唸的是高雄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在藥品公司、診所等從事十多年的藥師工作。二○一○年進入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就讀,二○一三年畢業。目前回到製藥界,研究優良藥品製造指引,一邊從事書籍翻譯及口譯工作。製藥工作滿足物質生活所需,而書籍翻譯滿足心靈平衡的渴望,今後也將在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持續努力下去。
推薦序
推薦序
前言
第1章 檢查及照護令人擔心的症狀
疾病檢查表
‧有發燒嗎?
‧有其他症狀嗎?
發燒
痙攣
起疹子
嘔吐
拉肚子
肚子痛
咳嗽
流鼻水、鼻塞
眼睛怪怪的
耳朵怪怪的
嘴巴內怪怪的
第2章 孩子容易得到的疾病
感冒(感冒症候群)
流行性感冒
皰疹性咽峽炎
腺病毒感染
腮腺炎(耳下腺炎)
熱痙攣
嬰兒玫瑰疹
麻疹
川崎氏症
水痘
德國麻疹
手足口症
傳染性紅斑
鏈球菌感染
傳染性膿痂疹
傳染性軟疣
異位性皮膚炎
蕁麻疹
汗疹
尿布疹
接觸性皮膚炎
感染性腸胃炎
支氣管炎
肺炎
過敏性鼻炎
中耳炎
口內炎
第3章 父母要了解的基本知識
就醫的方式
就診時的重點
服藥時的注意事項
藥粉的服用方式
塞劑的使用方法
排尿有異狀
撞到頭
燙傷
誤食異物
噎到
推薦序一
吸收居家照護知識,讓爸媽更安心!
雖然台灣的出生率有下降的趨勢,但由於孩子生得少,每個寶寶更成為父母心中的心肝寶貝。現代人對下一代的教育和健康都進入一個更重質不重量的時代,所以父母們如何吸收照顧孩子的基本醫學常識,也就顯得更為重要。依我多年來照顧小朋友健康的經驗,我深深相信,唯有經由良好的醫病溝通,才能將小朋友照顧得更好。
在《居家照顧x圖解 40種小兒疾病》這本書中,以圖解的方式介紹小寶寶出生後常遇到的疾病和症狀,如拉肚子、肚子痛、流鼻水和咳嗽等症狀,爸爸媽媽如果對這些常見的症狀有基本了解,就能更清楚處理的方式,與帶去看醫師的時機。
更方便的是,作者在書中對小寶寶常見的感染疾病都有詳細的介紹,這些常見的感染如流行性感冒、腮腺炎、玫瑰疹、水痘和腸病毒等,讓父母能清楚掌握小寶寶感染疾病的症狀。這些資訊都有助為人父母者,陪伴自己的小朋友快樂、健康地成長。而作者利用簡單有趣的插圖和說明表,不僅吸引人,也更能幫助讀者了解文章的內容,這些體貼的圖解,讓家長能在更短的時間內吸收到可貴的醫學知識。
算算擔任小兒科醫師也已二十多年,最近深深覺得,患者和家屬有正確的基本醫學常識,對疾病的照顧有相當大的助益。今年我也嘗試將這些臨床經驗寫成書,但發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對那些花時間寫書、分享經驗的作者十分欽佩。相信本書,能讓家長對小寶寶常見疾病症狀有更清楚的了解,讓所有小寶寶都能健康且快樂地成長。
-台大醫院小兒科教授兼企劃部主任/江伯倫
推薦序二
讓您輕鬆養兒育女的一本好書
從事兒童醫療照顧近三十年,除了每天的例行診療之外,也常到月子中心及幼兒園為寶寶做身體檢查,或為家長舉辦育兒演講。
我深深體會到,絕大多數的新手父母都有很積極而強烈的意願照顧小寶貝,投入的時間卻往往是片斷而不夠的,在育兒知識方面則有正確認知不足的困擾,因此常顯得窘境畢露與處理不周,甚至使用錯誤的方法。
因此,個人通常會鼓勵初為父母的年輕爸媽,早些準備一本可隨時翻閱的育兒參考書,內容要完整且簡單易懂,讓父母既可在平時閱讀,也可在有問題時立即翻閱而得到解答,不但能紓解爸媽的焦慮,也能免去不必要的看診。
本書由日本小兒科專家藤澤博醫師撰寫,由於兒童醫療的經驗豐富,內容安排恰恰符合以上需求,將四十餘種兒童常見疾病與症狀,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章為檢查及照護令人擔心的症狀;第二章為孩子容易得到的疾病;第三章則為父母應了解的基本知識。
在設計上也很值得讚許,每一項疾病的說明,都採用了一般介紹、立即就醫的判斷標準,以及多個Q&A等三段式敘述,並大量使用圖表做補充旁白,還有新手父母小常識,類似症狀互相比對說明,可以有效讓新手爸媽理解,並縮短閱讀時間。
一本好的育兒書的編輯目標,並不是讓父母當孩子的醫師,而是讓父母能及早把握就醫時機,並能為還無法開口敘述自己症狀的寶寶描述病徵,讓兒科醫師有更明確的線索做正確的判斷;看完醫師後,父母也能放心在家照顧孩子,省下時間與金錢,用更多心力,讓孩子儘快復原。
經由本書的圖文並茂、生動的圖表說明,家長就能對照症狀檢查表;除了典型症狀,例外症狀也一併收錄,以提醒爸媽照顧的細節。特別適合有心了解常見兒科疾病,卻沒有較多時間仔細閱讀的家長們;看完本書之後,就能自然成為兒童疾病照顧達人。
孩子出生後的照顧過程,一點一滴都不能輕忽,尤其是一般兒童疾病的認知與辨認,第一時間的處理方式,以及把握應該就醫的時機,都是父母親應該努力學習的課題,更是責任所在。
個人誠摯推薦這本難得的育兒好書送給每一位新手父母,盼望您能在孩子出生後,每天撥冗閱讀育兒保健書籍,了解寶寶可能面臨的常見疾病;在孩子發生疾病時,可以立即翻閱參考應急的正確處置方式,相信您一定能給予孩子最恰當而適時的幫助。
-小兒科醫師/周怡宏
作者序
第一次當媽媽時,寶寶的許多狀況都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同時也感到擔心。寶寶打噴嚏、不停打嗝、不愛喝奶、糞便的顏色變了、沒有每天排便、尿尿顏色比往常深、突然哭個不停等,都是媽媽會擔心的問題。
我建議,此時要從這個方向來思考 ─ 將自己變成小小身軀的寶寶,試著想像看看──明明吃得好、也睡得好,只不過偶爾打個噴嚏、打個嗝,媽媽就好緊張好緊張!
寶寶可能也想反問:「難道媽媽都不會這樣嗎?」偶爾,因為太熱而吃少一點、奶喝得少一點,尿尿顏色比較深也是很自然的事吧?事實上,媽媽也不會每次都吃一樣多的食物吧?
寶寶的體溫稍微升高,已經熱得不舒服時,還會被加蓋棉被;寶寶明明不喜歡,還硬要把冰枕壓在他頭上,寶寶一定覺得:「我好難過喔!」當寶寶的肚子飽飽的,不想喝奶,也不想吃副食品,只想喝冷開水或果汁時,卻被強行塞了奶瓶,如果妳是小寶寶,會怎麼想呢?
另一方面,小寶寶還不懂得忍耐,所以常會有任性的行為。但只要稍微一哭,媽媽和奶奶就會立刻放下手邊的事趕過來,這樣的情形反覆發生幾次之後,會產生什麼後遺症呢?寶寶的行為會越來越不受控制,也許某天會變成連媽媽看了都覺得討厭的小暴君吧!
察覺寶寶想要什麼,是很重要的,但找到適合你和寶寶的相處模式更重要。只要和寶寶相處幾個月後,應該就會慢慢了解,寶寶現在是「撒嬌的哭」,還是「有實際需求」,還是哭訴「不舒服」。
不要被周邊消息所左右,不要因為寶寶沒有喝到標準奶量、不肯乖乖吃副食品、沒有達到標準體重和身高等就感到焦躁不安,當媽媽過度緊張時,寶寶也會跟著神經過敏。應該要想,這是成長的一段過程,只要把握基本常識,悠哉、從容地和寶寶相處就好。畢竟,古時候沒有任何育嬰書籍,但寶寶們也都健康地長大了!
隨著成長,寶寶會在各種地方與其他孩子及大人接觸,在與人接觸的同時,也會感染到各種病毒,每次都讓父母擔心不已。但體驗痛苦的一面,能讓寶寶體內免疫力增強,同時也是成長的一環。
本書並不是要解說這些兒童疾病的麻煩病況或治療方法,只是想為努力育兒且焦慮不安的爸媽們,多少解除一些對寶寶發育及疾病上的不安,並且稍微喘息一下。
-藤澤 博
推薦導讀
Q:可以從疹子的形狀看出是怎樣的疾病嗎?
起疹子可以分成好幾種。依疾病的不同,身體起疹的部位,及疹子的狀態也都不同,所以疹子的形狀,就是了解疾病的線索。
另外,隨著病程的變化,有時疹子的形狀會改變,所以先記住疹子的分類比較好。
發疹的分類
斑
皮膚沒有隆起,只是顏色的變化。如傳染性紅斑。
丘疹
在皮膚上的圓形隆起,如麻疹、玫瑰疹等。
水皰
皮膚表面腫起,裡面含有水份,如水痘、手足口病等。
膨疹
皮膚隆起的界線分明,如蕁麻疹。
※麻疹※
麻疹病毒是靠著咳嗽、打噴嚏時的唾沫飛散到體外,再傳染給他人。
潛伏期約10~12天左右,麻疹病毒的傳染力很強,已被傳染但還未發病的孩子,也可能把麻疹病毒傳給還沒有抗體的孩子,所以當麻疹流行時,一定要特別注意。
容易感染的是1~6歲的幼兒,但即使未滿1歲也會有被感染的危險,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要一段時間才能徹底痊癒
以前有很多人因麻疹而死亡,所以麻疹被視為可怕的疾病;相較之下,現在得到麻疹的病患,通常在症狀還很輕微時就可治癒。
即使如此,治療到完全痊癒得花一點時間;此外,有時可能會有嚴重的併發症。所以請記得,一旦得到麻疹,務必要耐心治療到完全痊癒。
治療
目前還沒有藥物可以攻擊引發麻疹的病毒,但當孩子食不下嚥,也睡不著時,可以請醫師開退燒藥、止咳劑等緩和症狀的藥物。為了預防肺炎及中耳炎等併發症,也可以請醫師開立抗生素。
感染麻疹很容易出現嚴重症狀,有的孩子甚至得住院治療,所以務必要預防接種。目前台灣寶寶在滿12~15個月左右即可接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國小時再施打第二劑,便可有效預防。
此外,這幾年成年人得到麻疹的情況有增加的趨勢,若懷疑自己得到麻疹,請盡速就醫,且採取隔離措施,避免造成大規模傳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