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旅行:邂逅世界81位女性

作者:珊卓拉.芮弗蕾(Sandra Reinflet)

譯者:李雅媚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12/8/4

類別:旅遊>環遊世界

原文書名:Same Same But Different

ISBN/條碼:978-986-248-275-9

定價:250元

前往購買 ▶

更多書籍介紹

同齡女孩的不同人生!

旅行,將生命與青春發揮至極大值!

 

這個世界就像一個家,去開啟每一扇門,才能通往新的房間;

去開啟每一扇窗,才能看見每個早晨的風景是如何不同;

睜開雙眼、敞開心,才能發現和我們同住在地球上的人。

二個年輕女孩的逐夢之旅,透過十四個月的遠行,

從南非到拉丁美洲,再從大洋洲到亞洲,流浪一個個驛站,終點是「心」,

因為每趟旅程都投射內心世界;所折射的光輝,便是旅行的收穫!

 

旅行,讓夢想發光!

你可曾想過,世界各個角落與你年齡相仿的人,都在做些什麼?想些什麼?夢些什麼?當我們習慣了舒適圈,問問自己:是否有勇氣踏出一步,去天涯海角,只為看這世界有多精采!多遼闊!這是一趟環遊世界的旅程,目的是帶你見證一幅世界女人風情畫。在同為「一九八一年出生」的水平軸線上,世界女子的生命經驗,透過兩個勇敢出走的年輕女子的採訪記錄,寫下耐人尋味的故事!

法國女孩珊卓拉,經歷一次事故後,深刻感悟到人生只有一次,有些事情不做更待何時!她與好友Yuki訂下採訪八十一位同為「一九八一」年出生的世界各地女子的計畫,企圖在這趟探訪不同國度、不同人種的旅程中,了解世界各個角落的同齡女孩都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懷抱什麼夢想?以及她們人生的種種奇妙境遇……

不期而遇,處處是驚喜

西元二○○六年四月五日,珊卓拉與Yuki從巴黎出發,展開為期十四個月的環球旅行。從非洲到中南美洲,再到大洋洲,最後是亞洲,於西元二○○七年六月三日返回法國。

旅途中相遇的運動員、政治領導人、藝術家、社工人員或企業家……讓呼吸慣自由空氣的珊卓拉和Yuki,見識了男權社會下,女性的困境、壓抑和掙扎;也印證了,不管地球如何轉動,女人生命裡的那份堅毅和勇氣始終存在!

被性侵害而感染愛滋的女孩,勇敢站出來,創立了關懷協會,幫助更多愛滋患者;一心想替國家拿下奧運獎牌的女孩,白天打工,晚上練習柔道,義無反顧,克服一切困難;跨國追愛的女舞者,在非洲當地落地生根,教授孩子們舞蹈,開啟孩童另一扇窗;女攝影家在鏡頭下圓了自己的夢,也透過一幀幀相片,尋回記憶裡父親的身影……

有人在納米比亞的沙漠求生存;有人在厄瓜多的監獄奮鬥;也有人在澳洲的馬戲團築夢;或在尼泊爾的山裡埋著深深的企盼……不論夢有多大、多難、多精采,在勇敢迎向它的同時,便值得高聲喝采!

生命如萬花筒,繽紛而多彩!只有一次的人生,你想怎麼過?透過這本書,帶領我們去看世界各地的風土民情,去看女人生命的豐足和缺憾……回歸自我,在重新啟程之時,必定可以找到新的力量和方向!走吧!讓我們在旅途上尋找人生意義,重新自我定位!

作者:珊卓拉.芮弗蕾(Sandra Reinflet

出生於一九八一年,以「早安瑪莉安」的藝名出書、作詞、翻譯,至今已出版第二本攝影集。

珊卓拉雖然年輕,但已具有作家、背包客、歌手等多重身分。在一次交通意外中突然覺醒,明白自己再也沒有時間蹉跎。於是,她決定偕同友人Yuki去環遊世界,進行一趟為期十四個月、和同齡女性相遇的旅行。

 

譯者:李雅媚

巴黎第五大學法語教學碩士、語言學學士。

淡江法文系畢業後,曾於出版社擔任編輯,目前任教於高雄餐旅大學,譯有《在巴黎,文學家帶路》(山岳文化)、《飛行.玫瑰.小王子》(大好書屋)、《神探與羅蘋》(小知堂)、《幽靈殺手》(小知堂),合譯《深海奇珍》(商周出版)。

前言

一場車禍之後

往冒險之路出發

 

非洲

起飛

【南非】

第一站     舞出自我 - 翩翩起舞,展現生命熱情

第二站     時尚非洲 - 非洲人的獨特美學

第三站     可愛女孩 - 別過度保護孩子

第四站     秘密嬉皮 - 嬉皮的理想主義

第五站     女子足球 - 戰鬥,讓妳不輕易被打倒

【莫三比克】

第六站     只是過客 - 穿越沙漠之旅

第七站     歌聲繚繞 - 她,用生命唱歌

【納米比亞】

第八站     小入侵者 - 與蠍子老鼠共賞月

第九站     紅色沙漠 - 豔遇,讓時間靜止

第十站     美麗課題 - 要美,就別怕痛

第十一站    藝術靈魂 - 貢獻才華,為人服務

第十二站    異地溫暖 - 旅行,原是一種目的

【波札那】

第十三站    教育願景 - 讓更多孩子受教育

第十四站    買賣風景 - 你以為金錢萬能嗎?

第十五站    正義使者 - 只有男人才能維護正義?

第十六站    狂歡舞會 - 大口吃肉!

【辛巴威】

第十七站    黑市地帶 - 通貨膨脹率最高的辛巴威

第十八站    綠眼男孩 - 在辛巴威邂逅綠色眼眸

第十九站    劃出界線 - 我們之間沒有不同

第二十站    泛舟冒險 - 遊玩尚比西河的絕佳方式

【波札那】

第二十一站   回波札那 - 動點手腳偷吃步

第二十二站   絕不認輸 - 愛滋病兒的希望

拉丁美洲

【墨西哥】

第二十三站     男女之間 - 女人天生愛打扮

第二十四站   權力之戰 - 女性也能在政壇發光

【瓜地馬拉】

第二十五站   無心對談 - 夫唱,婦不隨

第二十六站   保護家鄉 - 沒有家,哪有國

【厄瓜多】

第二十七站   火山爆發 - 灰燼岩漿,消融一切

第二十八站   愛情餘灰 - 將愛拋諸腦後

第二十九站   圍牆之外 - 自立自強的女囚

第三十站       離鄉背井 - 不被陰影吞噬

【祕魯】

第三十一站   腸胃翻滾 - 公車上的滑稽窘態

第三十二站   獻給自然 - 登山的喜悅

第三十三站   時尚道德 - 時尚與倫理

第三十四站   緣分短暫 - 分離是一場課題

【玻利維亞】

第三十五站   愛滋病患體悟 - 唯有自己能保護自己

第三十六站   奧運金牌 - 柔道的終極精神

第三十七站   黑暗坑道 - 不見天日的礦工人生

第三十八站   鱷魚抱抱 - 幫鱷魚馬殺雞

【阿根廷】

第三十九站   父親與我 - 鏡頭下的父親

第四十站    搖滾小妞 - 做自己,最ROCK!

第四十一站   冰天雪地 - 騎馬體驗徹骨冰寒

【智利】

第四十二站   無謂之爭 - 走與不走的拉拔戰

第四十三站   簡樸生活 - 簡單就是幸福

第四十四站   頭暈目眩 - 是豔遇,還是病了?

第四十五站   飛越激流 - 夢想,不設限

第四十六站   導演媽咪 - 創作,不止息

第四十七站   天文學家 - 星空伴我

第四十八站   青金耳環 - 旅途小物,回憶的起點

 

大洋洲

【澳大利亞】

第四十九站   聖誕光芒 - 聖誕夜的溫情

第五十站    呼拉搖擺 - 演藝之夢發光

第五十一站   跑吧女孩 - 跑出自己的路

 

亞洲

【印尼】

第五十二站   不感孤單 - 男人的畫裡,都有母親

第五十三站   神奇女醫 - 假行醫?真騙財?

第五十四站   宗教洗禮 - 身心食糧

第五十五站   神機妙算 - 命運的牽引

第五十六站   意亂情迷 - 用激情填滿那段時光

第五十七站   水底世界 - 保護美麗海洋

第五十八站   同中有異 - 走!探索去!

第五十九站   堅持信仰 - 為信仰奉獻一生

【日本】

第六十站    魔幻東京 - 驚豔日本!眼界大開!

第六十一站   害羞主廚 - 害羞是天性,還是民族性?

第六十二站   追逐流行 - 流行創造個性

第六十三站   不是甜頭 - 小心豔遇!

第六十四站   非關裸體 - 泡裸湯,看見自信

第六十五站   甜點師傅 - 孜孜不倦,甜點進修之路

【緬甸】

第六十六站   滾燙人情 - 在緬甸遇見可愛小男孩

第六十七站   黃色海馬 - 自得其樂的幸福

第六十八站   研修佛法 - 以修行和信仰度日

第六十九站   電音遊行 - 潑水節,新年快樂快樂!

【印度】

第七十站    證件難題 - 換個方式前進

【尼泊爾】

第七十一站   兩性平權 - 只要「平等」!

第七十二站   吸血小怪 - 挑戰意志力

第七十三站   殷殷企盼 - 等待,只為重逢

【印度】

第七十四站   各說各話 - 在印度的「奇遇」

第七十五站   靈魂慰藉 - 恆河,印度人的終點

第七十六站   路邊詩人 - 三輪車司機的露骨告白

第七十七站   閹人團體 - 活出自我,找到定位

第七十八站   流浪樂者 - 漂泊的心終於靠岸

第七十九站   旅程終點 - 記憶如萬花筒

 

著陸

尾聲

【編輯的話】

我想,旅行是最好的心靈療程。當心情不好時,總想換個地方待著,轉換心情與當下的氛圍。這本書中的受訪女性們,其心路歷程一再地鼓勵我不要放棄夢想──我想出國,看看這個世界。相較起來,生在台灣是很幸運的,環境上來看,物資豐沃;社會層面而言,女性地位也絕不比男性低下。我們要實踐自己的夢想,比起在非洲、在拉丁美洲國家的女子確實容易得多了。

我相信,讀者讀了這本書後,也會和我一樣有相同想法,出國去外面看看,看看別人與我們的生活有多麼不同,就知道自己有多麼幸福。世界有多大?不知道,因為這全權取決於我們的心。

只有一次的人生,我們到底想要怎麼過?或許,透過一次震撼的生命之旅,將會找到答案。

玻利維亞

愛滋病患體悟:唯有自己能保護自己

 

我在法國愛滋團結協會工作,因此認識了愛滋帶原者 ─ 維歐蕾塔。維歐蕾塔是玻利維亞人,很年輕,她在位於拉巴斯(La Paz)的父母家中招待我們。

維歐蕾塔在拉巴斯成長和生活,她父親是新教教士,因此家中有許多宗教的體現。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維歐蕾塔馬上就談到她一直以來遵守著教規,一邊回憶著過往的點滴……

小時候,她每個星期都去教會,遵循著家人為她選擇、鋪好的路。幾年下來,這個枷鎖將她越銬越緊;因為過多的壓力、要求、規範,使維歐蕾塔喘不過氣來。在十六歲的時候,她獲得解脫;叛逆的她,外出、抽煙、喝酒,展開愛情生活。再者,她也和許多同齡的女孩一樣,不滿意自己的外型,覺得自己太高、太胖,卻無限度地吃,經常嘔吐。當時,她的病症是太在乎旁人的眼光,她感覺自己微不足道,但不知何故,就是想掩飾。

維歐蕾塔十八歲的某個夜晚,她在姊姊的掩護下,私自外出,度過一個被朋友和當時男友簇擁的夜晚。接近凌晨兩點時,她決定回家,孰料,在離家不到幾百公尺的地方,遭到兩名男子欺負。維歐蕾塔原本認為他們要的是錢,但事實不然,他們想侵犯她。那兩名男子說,維歐蕾塔被強暴是活該,因為她在不該外出的時間,外出了幾小時。

事後,維歐蕾塔沮喪的回到家,在發誓絕口不說的情況下,還是忍不住對姊姊吐露隱情。維歐蕾塔感到羞恥,她擔心會嚇到父母,並讓他們痛苦。

就這樣過了四年,期間,維歐蕾塔反覆思索這個創傷,過著厭食、暴食、痛恨自己及充滿罪惡感的日子。

二十二歲時,維歐蕾塔向她的醫生叔叔求助,得到的判決是:愛滋血清檢驗,呈陽性反應。這幾個字眼,聽在她耳裡,猶如被判了死刑,她從沒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震驚之餘,她覺得一切都結束了。

幾天之後,維歐蕾塔得到神的啟示,接受一種電休克療法。企圖自我毀滅的她,突然間受到生存本能的推進,「正當死亡在為我做準備時,我明白,我不想死。」維歐蕾塔重新開始正常進食,她知道,如果不將生命握在手中,生命的終點將會來到。她決定對父母說出實情,即使她有可能失去他們 ─ 畢竟,愛滋病仍被視為同性戀、吸毒者的專利,是不會發生在「正常」人身上的。

在一封長達好幾頁的信裡,維歐蕾塔揭露自己的過去、焦慮和疾病。她想,如果父母要抛棄她的話,她已做好離家的心理準備。

結果完全出乎維歐蕾塔意料,她的父親不發一語,只是情緒激動地看著她,並將她擁入懷裡。和其他家人一樣,維歐蕾塔的父親承諾會支持她。

在家人愛的包容下,維歐蕾塔再次找回對自身的尊重。為了自己,也為了那些苦於染上這種不被理解的疾病患者,她決定正面對抗病毒!

維歐蕾塔為自己的故事做見證,首先在父親的教堂裡,她想粉碎以為虔誠就能保護這些患者的信仰。她相信上帝,也向祂祈禱,但她想揭示的是:唯有自己能保護自己。

這種經驗是痛苦的。在那些她視為家人的人們面前演說時,維歐蕾塔無法止住眼淚。第一場公開見證會,其實是一個鬆綁的過程。維歐蕾塔感受到,讓人們認清愛滋病的同時,可以讓事情有所改變 ─ 她覺得這麼做是有意義的!

維歐蕾塔在媒體上,並前往政府單位、國際機構、企業、學校……談論相關議題。她想打破禁忌和國家的歧視:認為受感染的人是命中注定有罪的。她著手探究女性感染愛滋病的原因 ─ 在玻利維亞,女人經常是性行為的受害者。

例如:在青少年時期,父親一發現女兒有了性別特徵,就會帶女兒去看妓女,利用金錢來建立行為和權力關係。至於年輕女孩們,在比較年長的男人身邊學習,她們無知且認為自己必須服從,這可解讀成兩性在性方面的地位。因為女性沒有決定權,不可能拒絕;如果建議使用保險套,則會被視為壞妻子。一九九○年,當時愛滋感染比例是一位女性:十七位男性,時至今日,其比例則是一:二。

女性血清檢驗呈陽性反應,對家庭和生育明顯有沉重的後果,如:呈陽性反應的母親不應該哺乳,以免將愛滋傳染給孩子。不過,衛生組織並不提供幫助購買奶粉。愛滋這種傳染病和貧窮有緊密的關連,當然也和酒精中毒、教育的不足和暴力相關。於是,維歐蕾塔創立了Redbol協會,這是一個為感染愛滋的女性,提供法律保護和社會資助的組織。這是第一次,在玻利維亞,有人願意挺身而出支持愛滋病患者。這樣的中間人身分,讓維歐蕾塔沒有感情生活,因為沒有任何一個男人想要和「這個」愛滋帶原者有所牽連。而維歐蕾塔也明白,要幫助別人,並確保自己存活,是得付出代價的!

幾年下來,維歐蕾塔為這一切演變感到滿意;多虧有巴西政府的捐贈,一般藥品可自由取得。不過,因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的新法,不允許一般藥品出口至生產國,因此許多治療尚不普及。藥品使用,除了國家之外,捐贈藥品是唯一能選擇的,儘管明顯受到限制。

維歐蕾塔和她所創的Redbol組織遊說政府,目的是推行免費或一般照料。她會通報每位因為缺乏治療而死亡的士兵,那或許只是添加一個死亡數字,但卻讓公眾感受到必須動員的迫切性。

「商業法」勝過「衞生法」,是維歐蕾塔所不能理解的。維歐蕾塔在行動和精神上與「愛滋」這個全球禍害對抗,儘管在國內和世界各地奔走讓她非常疲憊,但愛滋已成為她的使命、她生存的理由。矛盾的是,愛滋病毒威脅著她的性命,卻也救了她的一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