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級掠食者的大屠殺真相:沒有魚的海洋
作者:菲利浦.居里(Philippe Cury);伊夫.密塞瑞(Yves Miserey)
譯者:李桂蜜
出版社:山岳文化
出版日期:2012/11/1
類別:自然科普>動物/植物>生態/動物行為
原文書名:Une Mer Sans Poissons
ISBN/條碼:471-805-039-104-2
定價:299元
更多書籍介紹
聯合國專家警告,2050年,海洋將無魚可捕!
你可知道全球一年共吃下一億噸的魚類!
一隻鮪魚每天吃下其體重約百分之五的食物,而現代圍網漁船上的每一位漁夫,每天捕獲約其體重一千倍的魚。如果有天海洋沒有了魚,會對食物鍊、我們的生活、經濟,甚至是全球造成什麼樣的衝擊?
超級掠食者不僅暴力,而且妄為無度
海龜、鮭魚、鯨魚、企鵝、海豹、深海魚類,以及眾多其他海中居民已奉上巨量供品,而且還在持續進貢。每年有兩千七百萬噸的生物-副漁獲物-被拋棄海中,這表示許多生態系統失去了稚魚-原本應該是要留待日後再捕抓的-還有許多保育類的物種白白被毀滅。
血色海灣!海洋版「不願面對的真相」!
西北大西洋的大白鯊已減少了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北大西洋的鱈魚則減少了百分之九十九點九,西非的石斑魚群潰滅了百分之八十以上,鮭魚歸鄉的習慣幾千年來確保了牠們的生存,如今卻導致其滅絕。
超級掠食者的魚線盡頭,究竟要延伸至何處?
其實,只需一點想像力與尊重,便可以減少海豚、瀕臨潰滅的魚種、繁殖力低的魚種……被意外捕獲的數量,也可以避免血色海灣不斷上演,讓海洋、地球永續發展。
只要你願意從自身開始,啟動小小的改變……
漁夫丙:……我總猜想那些魚不知道是怎麼在海裡過活的。
漁夫甲:為什麼這麼問?不就像陸地上的人們一樣,大的撿著小的吃。
─ 威廉‧莎士比亞,佩里克利斯, 第二幕,第一景
全球化就像世界歷史演進一樣,可能是僅能犯下一次的罪過。
─ 彼得‧斯洛德戴克(德國哲學家)
唯有每日為其生命奮戰的人之生命才名副其實。
─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世界很美,在它之外,別無他途。」卡謬用這個具有生態意義的短呼,召喚我們來欣賞、管理我們唯一的財產 ─ 那便是地球。
人類的苦難、國家之間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以及對於魚類及海洋世界的無知,導致殖民漁業的發展以及初期的掠奪。而先進的科技、交流的增加,以及全球的不平等,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我們與海洋的關係。
我們無法擺脫大自然。我們曾經開發並重新整建大自然,如今祂向我們顯示祂的局限 ─ 而那,也是我們的局限。
本書特色:
♦詳細說明海洋生物與大自然環境生物鏈之關係
♦揭發人類過度捕撈屠殺魚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紀錄海洋資源管理與魚類生態系統
♦教導人們應如何適當捕魚、吃魚以及對環境生態的保育及尊重
相關新聞報告:
氣候變遷對生態的衝擊 http://web1.nsc.gov.tw/ct.aspx?xItem=9558&ctNode=40&mp=1
全球水產業的雙重考驗:氣候變遷、過度漁撈 http://e-info.org.tw/node/41632
※原書名《沒有魚的海洋:揭發超級掠食者的大屠殺真相》
作者簡介:
菲利浦‧居里(Philippe Cury)
理科博士,法國發展研究院成員,塞特地中海及熱帶漁業研究中心主任。
著作:
〈海洋生物多樣性與全球氣候變遷:與人類利益攸關的互動動力學〉(與S. Morand合寫),收錄在《生物多樣性與全球氣候變遷》,Barbault R., Chevassus-au-Louis B. 與 Teyssèdre A. , 巴黎, ADPF, 2004。
《西非漁場的多變性、不穩定性與變化》(與Cl. Roy合著),巴黎,ORSTOM, 1991。
伊夫‧密塞瑞(Yves Miserey)
《費加洛》報科學記者
著作:
《Nord-Cotentin之放射生態群體。多元專家鑑定實踐》(與P. Pellegrini合著),巴黎, La Documentation française, 2007。
〈成長〉,La Nouvelle Revue française,n° 275, 1975。
《詩歌》,Port des singes, n° 1, L’Haÿ-les-Roses, 1974-1975冬天。
譯者:李桂蜜
台大外文系學士,法國巴黎新索邦大學戲劇系碩士,中譯英文及法文作品近三十部,曾獲梁實秋翻譯獎、國立編譯館翻譯獎、文建會翻譯獎等。譯著包括《巴黎到月球》、《美名之路》、《媽媽的城堡》、《為什麼讀經典》、《分身》、《憨第德》等。現為自由譯者及大學講師。
推薦導讀:抓魚吃食與養魚/李偉文
推薦導讀:減緩暖化與過度捕殺,共謀海洋生物的永續/柳中明
推薦導讀:永續海洋,期盼豐盛未來/袁彼得
前言
第一章 ─ 初期掠奪
‧海洋的滋味 ‧聖鯡 ‧紐芬蘭捕鱈魚熱 ‧「善良巨獸」大屠殺 ‧鱈魚潰滅
第二章 ─ 過度捕撈,意識逐漸覺醒
‧隱憂 ‧首批科學調查 ‧偉大的漁業理論 ‧為整治效勞的水產業
‧聯合國糧農組織與全球海洋 ‧魔鬼藏在細節中 ‧集體失憶 ‧無預警潰滅
‧問題叢生的魚群恢復 ‧無聲無息消失 ‧爭議不斷的觀察報告
第三章 ─ 捕魚,盲目打獵
‧海中打獵 ‧所謂的混獲 ‧池魚之殃 ‧海洋推土機
‧被炸毀的珊瑚 ‧幽靈漁場 ‧拋棄物減少遙遙無期 ‧約翰的選擇
第四章 ─ 科技競爭
‧裝備競賽 ‧世上最大無漁夫漁場 ‧受影響的鮪魚 ‧對海底山手下留情
‧處在過漁螺旋中的手工漁業
第五章 ─ 脆弱的大自然與超級掠食者
‧陷阱重重的演化過程 ‧濫捕 ‧致命的歸鄉 ‧例行性洄游
‧致命的呼吸 ‧重度殘障 ‧遭到嘲弄的馴良 ‧在二十七年內被滅絕的海牛
‧溫厚魚兒變成奢侈品 ‧充當木柴的企鵝 ‧不祥的魚鰭 ‧漁業所忽視的性別變化
‧成長過於緩慢的魚 ‧惡名昭彰
第六章 ─ 資源管理的關鍵問題
‧海洋共享 ‧歐洲漁場的討價還價 ‧受罰的法國 ‧開發中國家資源被掏空
‧被切割的遠洋資源 ‧大西洋鮪類保育國際委員會 ‧陷在外交漁網中 ‧地中海黑鮪魚末日將近
‧沒有棒子的接力賽
第七章 ─ 在過漁時期吃魚
‧分配不均的食用量 ‧用養殖魚取代野生魚 ‧魚尺 ‧大受歡迎的廢物
‧倖存的舊日食譜 ‧標籤化的狹路
第八章 ─ 位於漁業中心的海洋生態系統
‧對環境敏感的物種 ‧鱗片的啟示 ‧仔魚求生不易 ‧氣候變遷的微妙陷阱
‧生態系統錯綜複雜的本質 ‧弱肉強食 ‧掠食危機 ‧微卵
‧由環境構成的生態系統 ‧ 以及由漁業構成的生態系統 ‧卡爾和威利上船時
‧遭逆戟鯨吞食的海獺 ‧海豹攻擊鳥類 ‧ 企鵝吃磷蝦 ‧微生物,海中新主宰
‧乞沙比克灣的衰敗 ‧缺氧的海洋 ‧無價的生態服務 ‧有益的烏托邦
‧消失的海洋保護區
結語:但願海洋萬歲
漁業小辭典
縮寫對照表
參考書目
永續推薦
(依姓氏筆劃排序)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系統分類及生物多樣性資訊中心執行長
柳中明/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中華民國低碳環境學會理事長
袁彼得/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陳建志/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推薦導讀
永續海洋,期盼豐盛未來
非洲草原上,飛奔的豹緊追張著大眼,臉上佈滿恐懼的羚羊,一陣塵土飛揚後,喉嚨被緊咬的羚羊,先是陣陣的抽搐,只不過數分鐘之後,就遭開腸破肚,血肉橫飛⋯⋯這樣的場景令人膽顫心驚。
我們固然為逝去的羚羊難過,但一看到嗷嗷待哺、等候母奶活命的小花豹,不得不捐棄對羚羊的不捨,安慰自己:這就是食物鏈的一部份,大自然的道理本來就是如此吧 !
不過,戴著扁帽用散彈槍射下雁鴨,或者用最新式的假餌釣起溪魚後,卻丟在路旁⋯⋯這種殺戮又是為什麼呢?
更龐大的獵殺行動出現在海裏 ― 人口爆炸使陸上資源日益枯竭,不得不打海中生物的主意。
海洋如此之寬廣,海水的體積大到若用1立方公里的海水塊堆成梯子,足以從地球連接到太陽9次之多。看起來,海洋的生物資源似乎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不過,這是一個假象:首先,絕大部份海洋的表水缺乏營養鹽,幾乎不見生物蹤跡,就像陸地上的沙漠一樣;其次, 海洋裏含量最多的生物 ― 浮游動植物是不適合人吃的。於是,位於海洋生物層最頂端的「大魚大肉」,就變成人類追逐掠食的對象。
雖然海魚游得比人類快速,不過隨著工具的進步,它們愈來愈不是人的對手 ― 大型捕魚船用水底聲納找到漁群,然後加足馬力,將魚兒追到筋疲力盡,只得束手就擒;要不就撒下天羅地網,大小通吃;或者炸魚、毒魚、電魚,不但害慘了魚,連帶讓其它生物也一併遭殃。
人類如此獵殺海魚,與花豹捕捉羚羊可有不同?不都是弱肉強食、場景轉換的戲碼,又何足大驚小怪呢?
《沒有魚的海洋》這本書,對此問題提供了最清楚的分析和探討。它先探索人類利用海洋和食用海洋生物的歷史,當人們嘗到「海洋的滋味」後,接著為自己的貪婪找藉口,認為海魚是不會枯竭的:「我們計算過,如果沒有任何意外阻礙這些魚卵孵化⋯⋯而且每隻鱈魚都可長到適當大小⋯⋯只要三年,海洋便會被填滿,我們可以踩在鱈魚背上穿越大西洋,且不弄濕腳⋯⋯」
書中接著敘述的「過度捕撈,意識逐漸覺醒」、「科技競爭」⋯⋯等章節,顯示了大肆捕殺海洋生物,和意識出這種瘋狂舉動的危險性。逐漸地,全世界開始注意到過漁的嚴重性,於是出現國際「資源管理的關鍵問題」,指出其複雜性。我尤其喜歡《沒有魚的海洋》所敘述、探討豐富的內涵,涵括了歷史、社會、生態、管理、和生命科學,以及許多有趣的人文故事。
地球,是太陽系唯一有海的行星,它孕育出生命,演化出多采多姿的生態系。海洋,則是46億年來地球歷次火山噴發帶出的結晶水所累積而成的。這些一滴一滴晶瑩剔透的水, 聚集成汪洋大海,固然讓我們「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但我們要如何永續經營,勿使海洋生物毀於人手? 《沒有魚的海洋》是一本極佳的回顧和指引,我強力推薦本書,希望10年、20年甚至30年後,仍能「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這也將是全世界無論海裡、陸上或空中所有「物種」,最殷切的期盼 !
- 文/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系副教授 袁彼得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