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人的童話心理學:解析童話裡的人性,66則心理學破除愛情×職場×友誼的煩惱!
作者:柳惠寅
譯者:張召儀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23/09/01
類別:心理勵志> 心理學> 其他大眾心理學
原文書名:심리학이 이토록 재미있을 줄이야: 동화를 꿀꺽해버린 꿀잼 심리학
ISBN/條碼:9786267329405
定價:380
更多書籍介紹
01 對我來說正確的事,對別人而言一定也是對的
〈狐狸與白鶴〉的錯誤共識效應
|延伸學習|維持圓融的人際關係:留意「透明度錯覺」
02 到底要現在幸福就好,還是執著於未來呢?
〈螞蟻與紡織娘〉的延遲滿足
|延伸學習|享受當下的關鍵:專注於眼前的事物
03 若想順利說服他人,開頭的第一句話至為重要
〈狡猾的蝙蝠〉的錨定效應
|延伸學習|設有預期目標時,不妨活用錨定效應
04 人愈多,就愈沒有人伸出援手
〈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旁觀者效應
|延伸學習|即使當不了英雄,也要做個樂意助人者
05 比起肉體上的飢餓,心靈上的匱乏更痛苦
〈白雪公主〉的接觸安慰
|延伸學習|因他人而受傷,也因他人而治癒
06 為什麼我支持的隊伍每次都輸?
〈清晨的公雞與農夫〉的錯覺相關效應
|延伸學習|人際關係不是「因果」,而是「互相」
07 有重大的事情拜託他人時,就先從小事開始
〈太陽與月亮〉的得寸進尺法
|延伸學習|想在危機中拯救自我,務必牢記「稀缺規律」
08 該視對象還是情況而定?
〈父子騎驢〉的基本歸因謬誤
|延伸學習|若想正確下判斷,就得學會找出原因
09 不被允許的,為何總是更吸引人?
〈紅鞋〉的心理抗拒
|延伸學習|配合對方的標準,就能有效降低心理抗拒
10最「好」的選擇不如最「適合」的選擇
〈人魚公主〉的滿足法則
|延伸學習|選擇的好或壞,皆取決於自己
11 抓緊機會,適時向他人施予恩惠
〈白鸛的判決〉的互惠法則
|延伸學習|想擺脫不正當的請託,就要銘記「自我驗證」理論
12 集團的強大與個人的努力成正比?
〈變短的褲子〉的林格曼效應
|延伸學習|比起空泛的口號,不如訂出明確的目標
13 依靠比自己強大之人的心理
〈不值得信賴的書生〉的與有榮焉效應
|延伸學習|想展現真實的自我面貌,就必須留意「對比效應」
14 挫折感愈大,攻擊性就愈強
〈漁夫與魔神〉的挫折攻擊假說
|延伸學習|挫折攻擊假說,也跟陣發性暴怒疾患有關
15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的心理學分析
〈書生的衣服〉的刻板印象與偏見
|延伸學習|用幽默打破刻板印象
16 明理的人也會被假新聞蒙蔽
〈使道的判決〉的確認偏誤
|延伸學習|想擺脫確認偏誤,就要傾聽不同的意見
17 急躁的性格會誘發心臟疾患
〈北風與太陽〉的A型行為模式
|延伸學習|調節壓力、緩解焦慮,讓心情放鬆
18 為什麼第三名比第二名更幸福?
〈雨傘商人與草鞋商人〉的框架效應
|延伸學習|在需要說服某人的情況下,不妨試試框架效應
19 與其受到排擠,不如同流合汙
〈國王的新衣〉的從眾效應
|延伸學習|有勇氣的人,將能改變局勢
20 我的選擇「必須都是對的」
〈狐狸與葡萄〉的認知失調
|延伸學習|行為的改變,將導致思想發生變化
21 長得漂亮是運氣,活得漂亮是本事?
〈灰姑娘〉的月暈效應
|延伸學習|無論面對什麼事,都不該只以單一面向做決定
22 完整的愛不可或缺的三要素
〈陷入愛河的獅子〉的愛情三角理論
|延伸學習|我的戀人,是經過六次過濾的珍貴姻緣
23 爛掉的蘋果不是問題,腐爛的箱子才是癥結
〈悲慘世界〉的史丹佛監獄實驗
|延伸學習|若想不被形勢左右,就得學會控制局面
24 肯定,足以讓吊車尾成為第一
〈平岡公主與溫達〉的羅森塔爾效應
|延伸學習|小心!別讓自己的言論引發污名效應
25 適當的賞罰左右著孩子的未來
〈變成小偷的少年〉的增強與懲罰
|延伸學習|有過克服痛苦的經驗,就能承受住一切磨難
(節錄)
◆有重大的事情拜託他人時,就先從小事開始
──〈太陽與月亮〉的得寸進尺法
從前,在一個偏僻的山村裡,住著一位母親和一對年幼的兄妹,還有個嬰兒嗷嗷待哺。
某天,母親去一戶人家幫忙辦喜事,工作一整天後,獲得了滿滿一整籃的糕點。她用頭頂著糕點籃,走在回家的路上。然而,就在越過第一座山嶺時,一隻老虎「吼」的一聲,突然跳出來擋住她的去路。
「孩子的媽,給我一塊糕點吧,不然我就把你吃掉!」
母親趕緊扔了一塊糕點給老虎。但是,就在她越過第二座山嶺時,老虎又出現了。
「孩子的媽,把剩下的糕點交出來,否則我就把你吃掉!」
就這樣,老虎把所有的糕點都搶光了,然後對母親說道:
「孩子的媽,把你的左手臂交出來吧!」
「這樣我以後怎麼洗衣服?怎麼割稻子呢?」
「不給的話,我就把你吃掉!」
於是,母親只好把自己的左臂獻給老虎。下一次,則是連右臂都給了出去,千辛萬苦地才跨過山頭。然而,先前那隻老虎又再度耍賴,裝成其他老虎的模樣坐在山嶺上。
「孩子的媽,給我一條腿吧!」
「把腿給你的話,我要怎麼回家?」
「用一隻腳跳回去不就行了,不給的話我就把你吃掉!」
母親不得已只好把腿交出去,用剩下的一隻腳辛苦地往前跳。這時,老虎又舔著紅通通的嘴說道:
「孩子的媽,連那隻蹦蹦跳跳的腳也給我吧!」
「把剩下的一條腿都給你的話,我還怎麼越過山頭回去找孩子呢?」
「用身體滾回去不就行了?」
最後,母親連剩下的一條腿都給了老虎,她想用身體滾回孩子們身邊,但老虎卻連她的身體都吃乾抹淨。接著,老虎穿起母親的衣服喬裝打扮,朝孩子們在的地方走去……
狡猾又狠毒的老虎,從母親那裡奪走了所有東西。但是,老虎並非一開始就直接把母親吃掉,而是從相對不重要的部分依序下手。每當母親越過一座山嶺,老虎就強迫她交出一條胳膊,接下來再要求她獻出自己的腿。換句話說,老虎的強取豪奪是一步步進逼的。
然而,母親滿足了老虎的所有要求。按常理來說,交出雙臂的脅迫根本很難答應,所以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母親愚蠢。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其實也經常遭遇類似的情況,因為老虎使用的說服技巧,就是所謂的「得寸進尺法」(Foot-in-the-door technique,又稱登門檻效應)。
「得寸進尺法」是能夠獲得對方應允的一項說服技巧,方法相當簡單。首先,提出對方肯定不會拒絕的微小要求;假如對方答應的話,下次就再提出更大一點的請求,然後設法讓對方點頭。
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喬納森.弗里德曼(Jonathan Freedman)和史考特.傅雷澤(Scott Fraser),正是研究這項說服技巧的學者。在他們進行的實驗裡,研究人員喬裝成志工,並逐一拜訪位於加州的住戶,提出一些十分荒謬的請求──拜託屋主讓他們在前院設置一塊「安全駕駛」的告示牌。但是,這塊招牌不僅體積龐大,而且設計得非常難看。簡單來說,就是一塊與美麗庭院絲毫不相稱的醜陋看板。當然,大部分的屋主都予以婉拒,只有百分之十七的人答應研究人員的請託。後來,研究團隊稍微改變一下方法,竟足足有百分之七十六的屋主答應了請求,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用的正是前文提到的「得寸進尺法」。喬裝成志工的研究人員,在請求設置看板的兩週前,先行訪問了那些屋主,然後拜託他們在家門口貼上寫有「安全駕駛」的小貼紙。接著,研究人員再請屋主們把貼紙也黏在車上。這些要求對屋主而言微不足道,因此幾乎所有人都點頭答應。接下來,情況有了驚人的改變──應允那些瑣碎請託的屋主,後來也同意在庭院裡設置醜陋的告示牌。
讓我們重新回到童話上吧。在〈太陽與月亮〉這則故事裡,母親似乎也被「得寸進尺法」給絆住了。假如在第一座山頭時,老虎就不分青紅皂白地要母親獻身,那麼她為了活下去,就會想方設法地予以抵抗。但是,老虎卻狡猾地只向母親索討一塊糕點。站在母親的立場上,可能會覺得「不過是塊糕點而已」,於是就答應老虎的要求。以此為起點,老虎逐漸向母親提出不合理的脅迫,母親雖然有些抗拒,但最終都還是點頭應允。
有人說故事裡的老虎象徵著「誘惑」,亦即從小事開始提議,然後一步步蠶食對方。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受到各種誘惑,有時明知苗頭不對,卻還是一腳跨進去,最後才狡辯道:「我是逼不得已。」
童話故事裡的母親很可能這麼想:「如果不把胳膊獻給老虎,我整個身體都會被吃掉,那麼就不可能回到孩子身邊了。」但是,這種妥協的態度,與掉進誘惑裡沒什麼區別。「只交出左手應該還好吧?總比被直接吃掉來得強。」這種想法,不過是自我合理化罷了。
雖然以母親的角度來看,無論如何都想活著見到孩子們,然而,一味地滿足老虎的要求,說到底仍是致命的失誤。在童話故事裡,母親把四肢都給了老虎,打算用身體慢慢滾回家。或許這可以解釋為母親對子女的執著與關愛,結果卻讓老虎發現了家人居住的地點。陷入誘惑本來就不對,把他人也一起拖進陷阱裡,更是嚴重地失策。若想保護孩子,母親就不應該選擇回家。
那麼,假如想活用「得寸進尺法」,就要每次都從小事開始提出請求嗎?不是這樣的。與「得寸進尺法」相反,心理學中還有所謂的「以退為進法」(Door-in-the-face technique,又稱閉門羹效應)。閉門羹的意思,指的是對方在拒絕要求時,於委託人面前砰的一聲把門關上。如此一來,關門的人在內心會感到抱歉,針對日後的請求也就相對容易接受。
研究「以退為進法」的,是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行銷心理學系教授羅伯特.西奧迪尼(Robert Cialdini)及其同事們。在進行實驗時,他們請大學生花兩個小時和青少年犯罪者一起參觀動物園。但是,在沒有其他條件的情況下,只有約百分之十六的大學生願意接受委託。接著,研究人員決定試試看使用「以退為進法」。
「我們正在尋找願意於少年觀護所擔任志工的大學生,每週至少要工作兩個小時,且必須維持兩年的時間。請問你有興趣嗎?」
這種無理的要求幾乎沒有人會接受,而實際收到邀請的大學生們也確實全都拒絕了。於是,研究人員馬上接著說道:
「我們也需要有大學生志願和少年犯們一起去參觀動物園兩小時,請問你有興趣嗎?」
令人驚訝的是,收到提案的大學生當中,有百分之五十都點頭答應了。在沒有任何鋪陳的情況下,一開始只有百分之十六的人同意,因此,這可以說是透過「以退為進法」取得的成果。
在童話〈太陽與月亮〉中,如果老虎一出現就想把母親吃掉,她肯定會頑強抵抗。但老虎看似有所退讓,只說「把你的左手臂交出來吧」,母親才可能因此乖乖就範。
其實,這種說服技巧並不難,但神奇之處就在於大部分的人就算知曉,仍然會陷入其中。假如有人提議每個月向慈善團體捐款兩萬韓元,大概很少人會欣然同意,而是為難地表示:「雖然出發點很好……」反之,如果先從在問卷上貼貼紙這種微小的請託開始,人們簽署定期捐款同意書的可能性就會增高。
倘若碰到需要說服他人的情況,不妨試試看「得寸進尺法」或「以退為進法」吧!肯定能夠得償所願。
◆21長得漂亮是運氣,活得漂亮是本事?
──〈灰姑娘〉的月暈效應
灰姑娘在仙女婆婆的幫助下華麗變身,現在只要及時趕到舉行舞會的城堡即可。這時,仙女婆婆抓住灰姑娘,再三叮囑到:
「仙杜瑞拉,當午夜十二點的鐘聲一響,魔法就會失效,所以你一定要在那之前回來,知道了嗎?」
「我知道了,婆婆。真的非常謝謝您!」
載著灰姑娘的金色馬車一路奔馳,在前往城堡的路上,灰姑娘的心悸動不已。
當她抵達城堡、踏進大廳的那一刻,引起了所有人的注目與讚嘆。
「真漂亮!是哪一國的公主呢?」
這時,王子來到灰姑娘的面前,開口邀請道:
「美麗的公主,你願意和我一起跳支舞嗎?」
「好的。」
灰姑娘害羞地微微一笑,向王子伸出手。兩人一起跳舞的模樣,讓在場的人看得如癡如醉。後母和姐姐們也在一旁看著,但她們做夢都沒想到那美麗的公主就是仙杜瑞拉。
王子牽著灰姑娘的手一邊跳舞,一邊對她說道:
「我一直在找像你一樣美麗的女孩。」
灰姑娘彷彿身處夢境,一切都美好到不可思議,讓人忘了時間的流逝。
突然,午夜十二點的鐘聲響起。灰姑娘嚇了一跳,急忙甩開王子的手,慌慌張張地離開城堡。
王子急忙追了出去,但灰姑娘已經跑下階梯。心急如焚的她完全沒發現自己的玻璃鞋掉了,頭也不回地直往前奔。
結果,王子沒能攔住灰姑娘,只發現她掉在階梯上的一隻玻璃鞋。
「我一定會找到你,然後向你求婚!」
王子撿起灰姑娘的玻璃鞋,在心裡暗自下了決定。
從某種角度來看,〈灰姑娘〉裡描述的舞會可以說相當反常。當時歐洲社會的身分階級制度嚴明,但童話中的舞會,卻是任何人都可以參加。當然,如果想進入城堡,仍須具備符合宴會水準的梳化、禮服、飾品等財力。因此,在閱讀這篇故事時,令人不禁開始懷疑:「王子是不是極度的外貌至上者呢?」童話中的舞會,就是他為了打破身分階級、尋找美麗女子的場合。
就王子的社會地位而言,要找到和灰姑娘一樣漂亮,身分地位與自己相當的公主,肯定不是件難事。然而,王子為了找到身為平民的灰姑娘,不惜在大街小巷裡奔波,甚至讓全國年輕女性都試穿看看灰姑娘掉落的那隻玻璃鞋。
究竟是什麼力量,讓王子對灰姑娘如此著迷呢?原因就在於最能強烈刺激人類好感的「身體魅力」。也就是說,灰姑娘非常漂亮,美到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美國心理學家伊萊恩.哈特菲爾德(Elaine Hatfield)和同事們做的實驗,即充分展現出王子為了尋找灰姑娘而四處奔走的心理狀態。
首先,研究小組以明尼蘇達大學的學生為對象,請他們回答:「我的個性如何?想和什麼樣個性的人交往?」接著,不管受試者做出什麼樣的回覆,研究小組皆透過電腦程式隨機為他們安排一起參與派對的舞伴。舞會結束後,研究人員讓受試者們評價舞伴的外貌,並詢問他們是否有意願和對方交往。
究竟結果會如何呢?表示「想再次見到對方並交往」的學生們,大部分都是對舞伴的外貌感到滿意。換句話說,受試者們想交往的異性標準,並不是事前調查的個性,而是外在魅力。從這項實驗來看,人們在挑選約會對象時,會優先考慮對方外貌的現象,不僅僅出現在童話中的王子身上。
那麼,這種現象是不是只適用於一次性見面的約會呢?事實並非如此。根據心理學家格雷戈里.懷特(Gregory White)的研究顯示,若受到彼此的外貌吸引,就會更偏好於長期交往。此外,在另一份心理學研究中也指出,夫妻認為彼此的外貌具有魅力時,對婚姻關係的滿意度較高。
然而,人們不願承認自己重視外貌的這項事實。若被問到挑選交往對象時看重哪些方面,多數人都會回答性格、態度或價值觀等等。類似的答案,很有可能是認為「這麼做才是正確的」,因為以外貌來評判一個人非常不公平。但是,身體魅力所帶來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中巨大。
試想一下,我們因為了解灰姑娘的身世背景,所以知道她是個善良的女孩。但從王子的立場來看,他與灰姑娘接觸的時間,就只有共舞的時候而已。即便如此,他仍舊下定決心要向這名陌生的女孩求婚,理由只是因為對方很漂亮。
或許,王子是認為「這麼美麗的女孩,肯定也很聰明、善良」──心理學將此現象稱為「月暈效應」(Halo Effect,又稱「光暈效應」),意指當某一條件非常優秀時,就會讓人覺得該對象的其他條件也相當不錯。
第一個研究月暈效應的學者,是美國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桑代克(Edward Thorndike),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說,他請軍隊裡的軍官對士兵們進行評價。實驗結果發現,對於相貌出眾、體格壯碩的士兵,軍官們給出了特別高的分數。他們認為,這些獲得高分的士兵與一般的士兵比起來,不僅射擊能力佳、軍靴擦得乾淨,甚至連口琴也吹得比較好。
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卡倫.狄翁(Karen Dion)等人的研究亦顯示,人們通常認為「外貌具有魅力的人個性也不錯」,且「外貌出眾者,未來的日子也相對幸福」。這樣的結果不僅出現在評價異性方面,在同性之間互相評價時亦然。很遺憾地,「外貌至上主義」這句話,其實並非毫無根據。
那麼,迷人的外貌和優良的品性,實際上真的有關聯嗎?
對此,明尼蘇達大學的心理學教授馬克.斯奈德(Mark Snyder)做了一項實驗,他讓男學生們和女學生們透過電話聊天,而在通話之前,男學生們已經先看過對方的照片。照片中的女性有可能容貌姣好,也可能長相平凡。實驗結果發現,如果照片中的女生長得很漂亮,男學生在通話的過程裡,就會持續表現出親切、溫暖的態度。也就是說,在與外貌出眾的女學生通話時,男學生相對願意傾聽對方說話,而且會極盡所能地附和對方。
透過這項實驗可以發現,外貌出眾者是不是真的擁有優秀的品德與能力根本不重要,只是周圍的人把身體魅力和品格端正連結在一起,以至於覺得對方看起來像是個好人。
以此為基礎推想的話,灰姑娘那令人著迷的魅力,或許正來自於周圍人的貢獻。仙女婆婆可能也知曉外貌的重要性,所以把灰姑娘打扮得非常華麗;而灰姑娘亦了解心理學上的「月暈效應」,是個懂得巧妙利用自身優勢的聰明女性。
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擁有相同的智慧,在展現自我時適當地活用月暈效應,並且在評價他人時不被月暈效應影響呢?假如灰姑娘的姐姐長得比她更加美麗動人,說不定王子也不管她們是不是滿腹壞水,就忙著在大街小巷裡尋人呢!因此,為了避免和王子陷入一樣的情境,我們應該確實地理解月暈效應,並隨時保持警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