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接住你的,不被生活擊倒的詞彙:61個解憂之語,找回平靜,活出更安然的自己

作者:李起周

譯者:黃莞婷

出版社:大好書屋

出版日期:2025/08/01

類別:心理勵志> 勵志故事/散文> 勵志小品文

原文書名:보편의 단어

ISBN/條碼:9786267641828

定價:380

前往購買 ▶

更多書籍介紹

~著作暢銷破250萬冊、總能把故事說到心坎裡的作家李起周~
讓人重新感受語言魅力,最新療癒作品問世!
★繁體中文版獨家收錄:作者特別獻給台灣讀者的話★

你有沒有被一個詞彙拯救過?
當你思念某人或情緒過不去的時候,
有沒有那麼一句話,成了你的心靈支柱?

▎那些習以為常的光景,都是修復人生的契機

.當你遇到難以獨自承擔的困難時,你是否想起誰說過的哪句話?
.當你對明天感到無力時,是哪些話語與詞彙,賦予你最後一絲力氣向前走?

用文字撫慰過數百萬讀者的李起周說,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心靈能依靠的地方,而在生活搖擺不定的時刻裡,支撐心靈的不是華麗的陌生風景,而是平凡且熟悉的事物。那些日常中不經意說出的話,經常閱讀、書寫和想起的詞彙,就是當你脆弱無比時,能穩穩撐住你不倒下的支柱。

本書從61個日常詞彙出發,結合李起周從電影、書籍、他人對話、與家人相處、往事回憶等得到的感悟,從中揭示人生的本質與價值。跟著他充滿靈思的文字,你將一同思索生活中經常面臨的疑問與情感,為自己騰出一個重新整理思緒、安定心神的片刻。

✦ 熟悉的生活遭逢變故時⋯⋯怎麼做才有勇氣面對?
✦ 與親密的家人陷入情感拉扯⋯⋯解開心結有可能嗎?
✦ 復合的戀情再度失敗收場⋯⋯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 為了生活東奔西跑⋯⋯為什麼每天還是活得很迷惘?
✦ 全力以赴卻不如己願⋯⋯還要繼續堅持下去嗎?
✦ 遭遇他人自以為是的指教⋯⋯怎麼看待這些「善意」?
✦ 被陌生人無禮對待⋯⋯如何不讓怒氣壞了一整天的心情?

▎一本寫給大人的解憂詞典,找出守護你心靈的生命詞彙

李起周擅長以細膩的視角,重新解讀生活中的平凡事物,具有情感指引力量的文字,每每帶給人們深刻的共鳴。在本書中,他深入挖掘日常中經常使用的詞彙,用敏銳而不失溫柔的眼光、精準而帶有詩意的語言,逐一展開關於「平凡與崇高」、「愛與恨」、「幸福與不幸」、「希望與遺憾」、「生與死」等人生議題的反芻與探問。跟著李起周爬梳這些詞彙的新定義,你將重新認識到支撐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並且能以嶄新的眼光,看見過去與現在的人生風景。

✦ 日常:不幸的反面
✦ 平凡:渴望和其他人一樣的生活
✦ 心情:像薄紙一樣容易撕裂的東西
✦ 逃避:最強大的生活動力
✦ 思考:在心靈田野上生長的東西
✦ 評價:像是放在砧板上的魚
✦ 無力:不是懶惰,更近似挫敗
✦ 安慰:減輕痛苦的行為
✦ 親密:因為最親近所以最容易被輕視
✦ 牽掛:愛的同義詞
✦ 後悔:選擇的副產品
✦ 擁有:有開始卻沒有結束的旅程
✦ 希望:通常是光明的,但有時是黑暗的

在每天的生活中,如果你感到疲憊而迷惘了,請翻開這本溫柔而冷靜的解憂詞典!跟隨李起周獨到而清新的文字,在書頁裡發現藏在日常中的光亮和希望。讓腳步錯亂的人生暫時停歇,重新找回節奏,譜出安定心靈的旋律!

本書特色

★本書以熟悉親切的日常詞彙為起點,進一步探索生活的意義,涵蓋了生活中普遍面對的情感與事件,每一則讀起來都有共鳴!
★作者文筆細膩、觀點獨到且富含啟發,兼具文學性與現實感的文章引人反思人生,進而從中找到安慰和支持。

各界名人熱烈推薦

艾彼/王昱勻|作家、諮商心理師
城旭遠|作家、作詞人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曾心怡|伴旅心理治療所所長、心理師
溫如生|作家
鄧福如|AFÜ 音樂人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暖心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序)

「這不是一本需要刻意讀進去、刻意記憶的書。作者在書中提及的這些詞彙與背後的感受,會讓你回憶起,自己也有過同樣的時刻,因而與這些文字產生共鳴,變成屬於你自己的新記憶。韓國暢銷作家李起周的文字淡淡的,卻會讓你一個字接著一個字、忍不住地看下去。是一本適合現代人忙碌生活的床頭書!」──艾彼/王昱勻|作家、諮商心理師

「人如何與世界交涉,與愛相連,卻不止於愛。不安被溫柔命名,逃脫則獲得重量。被視為懦弱的選擇,實則是意志伏筆。全書如光透葉脈,頁頁無聲彎折,節節堅韌。」──城旭遠|作家、作詞人

韓國讀者共鳴推薦

.李起周的文章相當細膩,他能用細緻又貼近生活的文字把想法表達出來。當我身心疲憊的時候,閱讀每一頁都能得到安慰和鼓勵。

.我讀這本書的時候,也回顧了一下我的日常中有什麼是可貴的事物。這是本會讓人想起珍貴之人的書!

.這本書寫得非常輕巧,但必須認真閱讀,這就是李起周散文的魅力所在。不用有壓力地閱讀,讀完卻會有收穫。這本書很適合在心情沉重的時候閱讀。

.作者深諳文字的魅力,雖然不華麗,卻有著觸動人心的魔力。這本書我讀得很愉快。

.這本書為現代人忙碌的生活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停頓,讓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機會反思人生!

作者簡介

李起周(이기주)

韓國百萬暢銷作家,曾為報社記者。為了不陷入偏見,勤奮地閱讀和寫作。書寫那些已經失去用處被丟棄或正在消逝的事物。渴望完整享受在書店漫步閱讀的微小自由,因此不接受電視節目或企業講座邀約。時常在母親的梳妝臺上放花。

著有:《解語之書》、《說話的品格》、《文字的品格》(글의 품격,暫譯)、《心靈的主人》(마음의 주인,暫譯)、《曾經珍貴的事物》(한때 소중했던 것들,暫譯),著作在韓國銷售破250萬。

Instagram @2kijuwriter

譯者簡介

黃莞婷

台灣科技大學資管碩士,現為全職文字工作者。譯有《每週都去看屍體》、《追逐怪物的人》、《恐怖醫學史》、《她厭男,她是我女友》、《我們,MZ世代》、《脆弱也沒關係,好好療傷的溫柔練習》等書。工作連絡信箱:kellyh.viva@gmail.com

致臺灣讀者
序言:也許我們,正是由我們常用的詞彙所構成的

Chapter 1 / 最平凡的也是最崇高的
日常:不幸的反面
平凡:渴望和其他人一樣的生活
愛恨:最複雜的情緒
原則:拒絕和接受的依據
傷痛:人生就是在痛苦中前行
心情:像薄紙一樣容易撕裂的東西
不安:因為無從知曉未來
逃避:最強大的生活動力
玩樂:重新穩住內心的時刻
實現:審視和打理人生的過程

Chapter 2 / 任何事物都不是只有單一面向
時間:歲月之風
複雜:糾纏不清的事物
極限:無法攀登的樹木
思考:在心靈田野上生長的東西
哭泣:情感的氾濫
支撐:熟悉事物的珍貴
對比:因為不同而更加鮮明的事物
評價:像是放在砧板上的魚
朋友:沒必要盲目地擴大人脈
無力:不是懶惰,更近似挫敗
留白:如果沒有餘裕,難免會動搖

Chapter 3 / 少痛一點的人擁抱更痛一點的人
安慰:減輕痛苦的行為
親密:因為最親近,所以最容易被輕視
牽掛:愛的同義詞
休息:累積生活能量的時間
交換:親子間的給予和接受
傷口:構成個人身分的要素
平衡:愛情就像坐蹺蹺板
細膩:伸向他人的情感觸角
學習:深入挖掘並理解的過程
重逢:以不同以往的心態相遇

Chapter 4 / 知淺則自滿,知深則存惑
知道:對真知的探求
嫉妒:在人前不表現出來的心情
問候:想用「我沒事」隱藏真正的狀態
想像:可見之外的世界
消滅:消散於時光中的事物
開始:不過是滄海一粟
冷笑:無比憂傷的眼神
炫耀:匱乏的產物
流行:世界的潮流
偏見:經常失準的猜測

Chapter 5 / 沒有把柄的刀是危險的
情感:是水也是火
憤怒:那些生活在憤怒時代的人
指責:那些努力摧毀別人生活的人
建議:那些明明不太懂卻說懂的人
迫切:只在上坡運作的引擎
後悔:選擇的副產品
暴富:天降橫財
貪欲:應該放下與不需要放下的
擁有:有開始卻沒有結束的旅程
黃金:鐵斧頭或金斧頭

Chapter 6 / 每個人都背負不同的生活重擔
變化:即將到來的和正在消失的
全力:有些事無論多努力還是做不到
幸運:我們執著於運氣的原因
浪潮:不停流逝的歲月之河
孑然:有些過程必須獨自經歷
希望:通常是光明的,但有時是黑暗的
欺騙:那些有時連自己都騙的人
收拾:照顧和關心自己的行為
關卡:從生活的這一邊到那一邊
死亡:囿於有限時間中的存在

也許我們,正是由我們常用的詞彙所構成的

在我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奶奶離開了人世。因為她生前喜歡照料花草,我們選擇了樹葬,將她火化後的骨灰埋在樹下。

奶奶生前常打電話說:「起周,週末要是有空就回來吃飯吧,奶奶做你喜歡吃的菜。」電話那頭傳來的溫暖聲音,如同回聲般留下了深深的餘韻,至今仍縈繞我耳畔。

當我深切想念某人時,我會追尋那人留下的言語和文字痕跡。因為從那人唇間溢出的每一個聲音,以及從那人指尖書寫的每一個字裡,不僅包含了他的思想和情感,還蘊含著他生命的氣息。

一個人的身分認同與他常用的詞彙不無關係。也許我們的情感和思維,正是由我們常用的詞彙所構成的。

正因如此,有時在親密的人面前不經修飾脫口而出的話語,最能真實地展露內心樣貌;有時在社群媒體發出的隻字片語,能勾勒出生活的喜怒哀樂;有時在日記本角落隨手寫下的陌生詞語,會成為人生的指引。每個詞彙都有其意義,我們經常閱讀、書寫和想起的詞彙,映射出各自的生活樣貌。

經由我們的口和手傳播到世界上的無數詞彙,不會無聲無息地消失在時光中。

因為這些源自內心的詞彙,會在心中沉澱、在腦海中銘刻,與我們的生活緊密交織。某天,它們會如同魔法般甦醒,成為保護我們免受喧囂世界侵擾的屏障。

生活中,有時新的、陌生的事物如堆積的塵土般覆蓋我們的日常;而我們熟悉的事物,有時會被歲月的風無情侵蝕。

新事物和熟悉的事物都能為生活增添色彩,但真正支撐日常的,大概還是後者吧。陌生的事物雖能讓我們內心澎湃,卻因尚未熟悉或不習慣,難以讓心靈得到真正的歇息。

在被生活重擔壓垮後重新站起來的日子裡,支撐我們心靈的,正是那些已經融入生活紋理的熟悉事物。譬如那些在日常中不經意使用的常用詞彙,或許就是支撐我們生活的強大支柱。

願你闔上這本書的那一刻,能細細回顧那些你常用、讓你得以堅持下去的詞彙,以及蘊藏其中的生活光景。

謹以最誠摯的心,將此書獻給今日仍在努力守護心靈幸福和日常生活的你。

李起周

不安:因為我們無從得知未來

每個人在一天結束、準備入睡時,都有專屬的睡前儀式。

以我為例,我會一邊默念「安定感」這個詞──這代表一種保持不變和穩定的狀態──一邊做伏地挺身。當我以正確的姿勢、穩定的速度,反覆撐起和落下雙臂,同時調整呼吸,那些整日縈繞心頭的不穩定情緒和狀況,便會逐漸從腦海和心中消散,心情會變得平靜,也更容易入睡。

有句話說:「人生就是在活著的過程中不斷重生。」人的一生隨著時間的波濤載浮載沉,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在人生旅途中,我們永遠無法預測會發生什麼,以及事情會如何發展。生活中的不確定性總是帶來不安,對生活抱有畏懼是人之常情。

父親過世後,母親一肩扛起撫養我們兩兄弟的重擔,面對著不確定的未來,她每隔兩三年就會去一次「哲學館」。

年幼的我對哲學館一無所知,總是好奇地問母親:

「媽媽,哲學館是什麼地方?」

母親解釋說,那是通過解讀生辰八字預測吉凶禍福的地方。我又追問:

「是嗎?那為什麼要去呢?」

「什麼?不要老是問這些問題,去就是去。你在家乖乖待著,我很快就回來!」

我不放棄追問:「哪有『去就是去』這種事!」但母親不再多作解釋。

歲月如梭,我漸漸長大了,開始懂事,也稍微明白些人情世故。某一天,我和母親在客廳一起看電視,螢幕上正播著一位知名藝人去哲學館詢問「財運」。母親突然開口:

「起周,你知道我當年為什麼去哲學館嗎?因為那裡會說我想聽的話。他們告訴我,我一個人也能把你們兩兄弟養大,還說你們的人生會很順遂。我在撫養你們的時候,很需要有人對我說這些話。」

「……」

我沒有作聲,只是瞪大眼睛望著母親。雖然無法完全理解母親的話,但從她的眼神和語氣,我隱約明白她想表達什麼。

我眨著眼,心想:母親花在那裡的錢,也許就是她用來消除心中不安的代價吧。

面對未知或遠超過自己能力的事物時,恐懼總會不期而至。除了已逝之人,沒有人能在面對陌生而龐大的對象時毫無畏懼。

我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稀釋不安的濃度。有些人選擇冒險,直面那個未知的存在,為了揭開它的真相;而有些人則選擇向他人尋求慰藉與鼓勵,把那些溫暖的話語注入被不安籠罩的心房。對後者而言,一句溫暖的話語能成為他們度過艱難時期的支柱,倘若聽不到那樣的話,他們的生活可能會陷入沮喪和失落。

每個人都有渴望從別人口中聽到的話。

那些話能沖淡令人心神不安的恐懼濃度,或將之徹底驅散。只不過,每個人尋求那些話的方式和途徑各不相同。

安慰:減輕痛苦的行為

每次翻閱報紙時,我都會特別花時間細讀社會版和國際版內容,透過了解國內外發生的大小事件,我得以窺見現代人的心思是如何變化,以及如何被分散。這過程對我來說彌足珍貴,能讓我從日常生活汲取寫作靈感,創作簡樸的小品散文。

幾年前閱讀國際新聞時,一則報導深深吸引我的目光。那是關於英國一名六歲男孩「亞瑟」受虐致死的慘劇。當時那個孩子長期營養不良,幼小的身軀布滿了數百處瘀傷。

家用監視器清楚拍下亞瑟最後的模樣。飢餓難耐的他在黑暗中輾轉難眠,不停啜泣求救,但是回應他的只有無盡的寂靜。無依無靠的亞瑟整夜哭喊。

「沒人愛我!沒人給我吃的!」

依靠的「依」是由「人」和「衣」組成的,象徵人類需要衣物抵禦寒冷,反映出人類的脆弱和容易受傷。

生活中,各種形式的寒冷總會侵襲我們的身心,可惜並非每個人都擁有足以禦寒的衣物。

當我們無處傾訴內心的痛苦,或是面對難以獨力承擔的考驗時,我們會把臉埋進枕頭,任淚水肆意流下,熬過一個又一個未眠之夜。在這樣的時刻,我們會深刻體會到人生的無常和空虛……

回想幾年前,社會各個角落還能見到願意鼓勵與支持他人的人,讓身處困境的人有所依靠。但是,不知從何時起,這樣的溫暖身影似乎悄然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如今,那些傳遞安慰的話語不再像從前那般受到關注。

相反地,人們似乎更喜歡用「毒雞湯」激勵大眾覺醒和奮發的專家。滿口犀利批評的毒舌專家活躍於各大媒體與演講場合,他們理直氣壯地高喊:

「現在這個時代,光靠安慰解決不了現實中的煩惱和問題。『安慰』這種肉麻的詞早就過時了。」

是這樣嗎?哪怕是再堅強的人,當生活動盪不安時,也會本能地想依靠某人或某種事物。當生命的原野吹起凜冽寒風時,沒人能憑自身的溫暖獨自堅持下去。

有些人自誇無須依賴別人,能獨自承受一切。殊不知在他們這麼想的那一刻,早已不知不覺地依靠他人的溫暖,在現實中堅持下去。

我自己就是如此。平日就算遇到煩惱或困難,我也很少向他人求助或傾訴。但每當度過艱難的一天後,仍會渴望他人的安慰。

在那種日子裡,我會想著「今天讀到了一段帶給我溫暖的文字……」,將它當成枕頭般枕著入睡,被沉重現實壓到變形的心情就能慢慢舒展開來。

究竟什麼才算是安慰?為了撫平他人的痛苦和悲傷,我所說的每一句話、所做的每一個舉動,是否都能成為他人的慰藉?

每個人痛苦的理由和原因都不同,因此安慰的方式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世上並不存在著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撫慰方法,所以我也無法說明白,何謂完美的安慰。

不過,對於什麼會妨礙安慰的效果,我倒是略有心得。那些不切實際的解決方案,或刻意擺出智者姿態,向陷入苦惱的人說些冠冕堂皇的安慰之詞,都無法真正撫慰傷痛。

每次我聽到那種話,除了感受不到絲毫的慰藉,更會產生抗拒和不快。

有一定重量的物體,
不用特意施力,
也會從高處滾向低處。
但安慰不會用這種方式傳遞。

我們無法居高臨下地安慰他人。

唯有在平等的地面上,言語才能傳達出安慰。

因此,若想安慰別人,在匆忙說出溫暖的話語之前,應先調整至與對方心靈同等的高度。

需要安慰的人,沒有力氣抬頭仰望那些比自己更高處的人。

全力:有些事無論多努力還是做不到

某天,我去家附近的超市購買一些必須親自挑選的食材。在我推著購物車穿過收銀臺時,我注意到前方一對看似夫妻的人正在嚴肅地交談。

女人輕嘆口氣說:

「親愛的,繼續拖下去不行,我們盡快決定吧。」

男人沒有回答,只是側過頭望向落地窗外的風景,沉思片刻後無力地說:

「我以為只要盡力就不會失敗,但事情卻不如我願。創業新手想在這行生存,真的太難了,我在想是不是該放棄了……」

雖然我猜不透他提到「失敗」、「放棄」這些字眼的具體原因,但這些詞彙卻是每個人生命中的常客,所以我不禁點了點頭。

沒有人沒經歷過失敗,沒有。
世上成功者永遠是少數,
失敗者才是多數。
或許失敗才是生活的本質,
而不是成功。

不過,每個人面對失敗的態度和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能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有人在慘敗面前依然保持冷靜,重燃挑戰的鬥志;也有人因無法承受失敗,深陷在挫敗感中,久久無法自拔。

我突然想起中學時期,教室牆上那句醒目的標語「全力以赴」,時時提醒我們努力的重要性。

曾幾何時,我也曾懷抱那樣的信念,將它作為逐夢的動力。但直到畢業進入社會,我才恍然大悟,那樣的口號何其空洞無力。

我並不是否定全力以赴的價值。努力與堅持的重要性依然不變,但人生中不必事事竭盡全力,有時候適度保留也是必要的。

隨著各領域競爭日益激烈,純粹靠努力就能達成的目標越來越少,而單憑個人之力難以企及的事物卻越來越多。「只要做,就一定行」這類口號雖能激勵人心,但如果過度相信,反而會對瞬息萬變的現實無所適從。

況且,人不是機器,不可能把精力平均分配到每件事上,事事全力以赴。有些事情需要集中火力完成,有些則該有所保留,採取更務實的策略,為下一次的挑戰保留餘力。

因此,當反覆失敗讓身心疲憊不堪時,與其像擰乾毛巾般榨乾最後一滴力氣、耗盡所有能量,更明智的選擇是果斷放棄無謂的堅持,及時止損,為未來做好準備。

當然,要藉由「明智的放棄」迅速釐清局面,這需要比開始時更大的勇氣。


推薦閱讀